常与余叔岩切磋技艺,并从钱宝森、王福山习武工。张伯驹结识余叔岩是袁世凯子袁寒云的引荐。原来张家与袁家籍贯皆河南项城,系表亲关系。张之父张振芳乃袁寒云之五舅,张称袁为表兄。张振芳是前清进士出身,光绪年间曾作长芦盐运史,卸任后创办盐业银行。时张伯驹任盐业银行董事兼总稽核,平素雅好余戏入迷,结识余后,经常请余到自己的“丛碧山房”做客,余因在盐业银行存款,也经常请張到“范秀轩”说戏,一往深里,不仅在京剧上,更有文物、书画、金石、收藏等共同爱好,因此促膝倾心,使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当年三十一岁的張正式从余学戏,每日晚饭后去其家。在那充满烟雾和宾客气氛的环境中,他们聊天至子时才开始说戏,一直聊到深夜三时方归。此情此景持续了十年光景。他曾自豪地说:“叔岩戏文武昆乱,我所传受者独多!”这并非无因,说来也令人敬佩。
据《氍毹纪梦诗》记载,当年的学习内容包括《奇冤报》、《战樊城》、《长亭》、《定军山》、《阳平关》等二十多个角色,其中还有《空城计》、《群英会》等名场面,以及《汾河湾》、《二进宫》的精彩对白,还有许多其他未详细记载的情节和零段唱词。这其中,有些故事,如褚彪的《八蜡庙》,鲁肃的《回荆州》,王平的《失街亭》,这些都展示了他对艺术极高追求和热忱。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师生之间的情谊。当时,只要有演出,即使是短暂的一场,他们都会一起去看。而且,这种爱好并不限于京剧,还包括文物、书画、金石及收藏等领域,这种相互激励、彼此尊重的情感纽带,是难得的人生珍贵。
随着时间推移,当他们分别的时候,那份情感依然历久弥新。当他再次遇见他的老师,他的心情复杂,又不得不掩饰起来,以免影响那份难得的人际关系。但即便如此,他仍旧无法抑制内心深处涌现出的悲伤,因为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旅程。
在1982年 张伯驹先生逝世之后,其表弟李克非写了一首挽联,该联被誉为千古绝唱,它不仅赞美了 张伯驹先生作为艺术家的卓越成就,而且也体现了他与师傅之间深厚的情谊:
忆当年福全楼馆,
粉墨登场演卧龙,
步叔岩余韵,
堪称千古绝唱;
看近岁丛碧山房,
群贤同观平复贴,
附士衡骥尾,
无愧万世留香。
最后,让我们再次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不愿意学京剧?或许,就像观音菩萨不会下水一样,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是那个适合这个世界的大海,但这也不妨碍他们欣赏那些能跳出波澜壮阔大海中的英雄故事,而这是每一个文化活动都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某样东西,我们也可以享受它带来的快乐和启示。如果你是个喜欢欣赏而不是参与的人,你或许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双能够穿越时间空间的小脚,您会选择哪些地方走访呢?或者,您是否愿意尝试用一种更简单的手法,让您的小脚轻轻踏上那些历史悠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