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趣闻ppt老知青忆插队山村过年时的热闹场面

在那片被岁月静悄悄吞噬的山村里,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几个北京知青如同孤独的小船,在偏远的乡间插队生活。1968年的年底,我十几岁便离开了家乡,一头扎进了这片陌生的土地。那时,我与另外两个男生成了留守村里的少数知青。

春节前夕,大部分知青都回到了他们温暖的家园,只有我们三人留在了这个冰冷的山村。窑洞里弥漫着煤油灯燃烧出的微弱光芒和刺鼻气味,室内温度跌至零下五、六度,我们只能搓手跺脚,企图驱散身体上的寒意。水缸结冰,脸盆中的水也化为了坚硬冰块,即使是墨水瓶里的墨水也不免变成小小的冰晶。

就在除夕夜,当我们三人围坐在微弱煤油灯旁的时候,有几个老乡孩子来到我们的住处,说是家中大人邀请我们去做客。这一刻,我们的心情复杂。一方面,由于当时老乡家的条件并不好,一斤麻油分给全家,每个人才分得一点点;十几斤面粉也是极其奢侈的一笔开销。但另一方面,也因为知道自己不应该让别人为难,所以我们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多转几户,每个家庭待不超过一会儿时间,以此减轻他们过年期间可能承受的一些额外压力。

那天晚上,我们穿梭于山村之间,用手电筒照亮崎岖的山路,每次拜访后,都能感受到不同家庭不同的热情与欢乐。在每个老乡家的窑洞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闻到飘香四溢的大饺子和炸糕,这些都是一年中最好的食物,他们把这些好东西拿出来,是对我们的特别关怀。当我看到那些笑容满面的老人们,把最好的东西摆放在桌上,为我们准备,让座嘘寒问暖,我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那种深深的人文关怀让我忘却了一切苦楚。

那个聋哑媳妇的事情,也让我印象深刻。她虽然失去了语言,但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感激之情,而她的丈夫,那位七十多岁的聋老汉,却用他慈祥而温暖的声音迎接每一个来访者,他那种对生活无怨无悔的心态,让我由衷地敬佩。而当我串到他的窑洞时,他们对于我的款待就更加热烈,就像是我亲生父亲母親一样,使劲往手里塞着美食,对我说:“吃啊!吃啊!”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这一刻,以及这一份纯真的友谊和爱意。

最后清晨醒来,除夕没去过的地方,又有一批新鲜出炉的小饼子、炸糕等好东西送来了。我明白,这是一个特殊而又珍贵的人生经历,它教会了我什么叫真正的人伦关系,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手足之情,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命体验。在那个寒冷而又充满爱意的春节里,我学会了一份珍贵:用心去感受周围人的善良,用行动去回报他们对你的恩情。这就是我第一次走向社会度过的一个春节,也是我人生中永恒记忆中的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