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西文化交融使者穿越400年后仍引领中国聚会(图)

在这片文化交融的土地上,一个意大利传教士以其独特的使命和无畏的精神,穿越了400年的时光。他的名字是利玛窦,他不仅是一位中西文化交融的使者,更是一个将明朝深厚文化底蕴与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人物。今天,我们将聚焦于探讨明朝为什么那么有骨气,以及利玛窦如何成为连接两个文明世界的人物。

图:拉斐尔《圣母像》

在一幅画布上,拉斐尔以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将人物和背景巧妙地融合,使得画面显得既神圣又生动。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精湛的手法,也反映出他对宗教主题的深刻理解。同样,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用他的行动和思想,为两大文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利玛窦。

1578年,一名意大利传教士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乘风破浪前往印度,并于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在此之后,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最终辞世于北京。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更是一位科学家、医生、语言学家和艺术家,用他多方面的知识,为中国带来了新的视角。

今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西学东渐”第一人,“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使者”展览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180件/组展品,由中意两国数十家艺术展馆共同提供,它们不仅包括代表16世纪左右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等,还有中国明代书画、陶瓷玉器,以及拉斐尔《永恒与天使》等杰作。

通过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如星盘、小天使头像组成的地球背景,这些展品让我们回望那个时代,当时的人们如何感受到了来自远方世界的一股新鲜空气。当利玛窦用汉语撰写书籍,介绍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和思维方式时,他就已经开始了一场不同寻常的事业。他翻译并引进了《几何原本》,这是自古希腊而来的逻辑思维与数学方法,这对当时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除了这些著名作品,本次展览还特别呈现了一幅油画像,这可能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幅油画。这幅画像是由利玛窦指导一位中国画师用西方油画手法创作的小型自画像,是一次跨越时间空间的大胆尝试。此外,《菲利普二世像》也将吸引众多观众,它出自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之手,以金色相框衬托,其高贵富有神韵,让人赞叹其色彩控制力。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我们,不禁思考:这个时代为何如此充满变革?它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对于那些勇敢追求知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态度的人们,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他们?

本次“利麻苏——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使者”展览,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故事。它展示了当时全球性的变化,以及个人如何影响这一过程。在这个400年的旅程里,虽然距离遥远,但我们的脚步却紧跟着那些勇敢前行者的足迹,不断向前探索未知领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