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知县这个官职,许多人都喜欢戏谑称其为七品芝麻官。然而,芝麻的小其实是相对于封建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说的。在清朝,不仅老百姓不敢小瞧知县,皇帝也不敢忽视知县的重要性。清朝统治者一向重视知县的基层行政作用,雍正皇帝曾一再强调:“惟尔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因此,对于成为一名“县太爷”,必须走一套复杂的选拔程序。
在清朝,要成为一名知县,有两条路径,一是正途,即通过科举考试;二是异途,即通过捐输或其他推荐手段。在选拔官员时,会优先考虑科举等正途出身的人。在清朝稳定时期,大约有70%~80%的知县来源于进士、举人、监生。而读书考取举人、进士,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不一定能直接当上知縣。
为了给数量庞大的举人们一个出路,清廷引入了“大挑”制度,“大挑”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对边远地区参加一次会试、非边远地区参加三次会试落榜举人,可以到吏部登记参加“大挑”。能够否被选中,在“大挑”中主要看你的气质和形象符不符合主考官的审美。
如果你考上进士,并且名词在三甲七十名之后,或许可以角逐知道岗位。如果你被“大挑”选为“一等”,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角逐知识岗位门票。接下来,还需要经过九卿科道对你的七道考核程序决定是否能成为一名知縣。
此外,还有回避制度,也就是不能在本省做官,也不能在原籍所在地五百里内做官。此外,还要抽签确定去哪里当知縣。综上所述,无论是通过正途还是异途,都不是轻易的事情,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物,就得经历这许多磨练和筛选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