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健书法艺术探究
2004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杨永健书法作品集》。一气读完,深刻感受到了他的书法之美——点画沉着、盘纡跳宕,流露出一种淋漓洒落的魅力,至今仍然在我的记忆中萦绕。
杨永健,这位1948年生于浙江海盐的人物,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发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办公室主任,以及上海市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书画院兼职画师。他还是国家高级美术师,并且多次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奖”。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他不仅致力于探索与创新,还注重教育工作及基础理论的研究。他的著作包括《怎样写好楷书笔画》、《怎样写好楷书结构》、《怎样写行書》、《行書百日通》、《当代書家五體千字文》(楷書部分)、《魏碑唐詩字帖》以及《魏碑四種通臨》,这些都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现代审美的追求。
杨永健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恪守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地方。在这里,他博采众长而自成风格。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他以其出色的楷書技艺,将晋唐风范融入北碑之中,使规矩森严而非板滞,点畫灵动却无油滑;他的行草則使转纵横墨气淋漓,看似随意挥洒,却透露着独运匠心。对于点畫運作、結構間架、谋篇情趣这三大方面,他下过许多苦功。
从他的作品来看,每一次挥毫,都表现出肩肘腕指甚至到笔尖腹根动作之间的一致性,使得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力量。“下筆點畫波撇屈曲,一切皆須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是他创造出的佳话,也是他付出的努力所得。
王僧虔的话语,“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表达了一种审美观念:优秀的书法应该首先具有精神内涵,再有才华塑造外形。从杨永健的手迹看,这位作者既重视外在形式,又注重内在精神,从此可见他既追求“形”也追求“神”的境界。他精心挑选笔墨,让每一次落墨都不单飘或游丝,而是连续不断,有宾主欹正各得其宜地展现出他的意境哲学,即“意在笔先”。
作为一个忙碌但精明有效地处理各种工作任务的人士,在繁忙间隙寻找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无疑是在用一种特别的心态去体验生活。这种状态让我对这个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即便面对繁忙工作,也能保持宁静的心态去品味生命中的小确幸。这也是我被吸引并愿意继续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人故事的地方。(附图均选自《杨永健作品集》)
标签: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 、 于谦策划土木堡之变 、 明朝本来有600年国运 、 明朝灭亡的 、 土木堡之变谁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