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勤,黄梅戏中的音乐之魂,他的名字就像一曲悠扬的黄梅调,回荡在安庆市怀宁县那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自幼便被黄梅戏深深吸引,他的童年是那些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剧团演出和传唱着的地方歌谣,那些简单而纯真的音符,是他心灵中最早、最为坚固的一面。
六岁时,程学勤跟随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走了十里路,只为听那二胡的声音,那种细腻的情感和旋律上的变化,让他无法抗拒。他不仅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开始学习拉二胡,在没有正式师承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把蟒皮二胡,这份毅力和天赋,使得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迅速展现。
中学时代,他每晚都会停留在门口聆听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排练的声音,那份静默与热情成为了他日后的追求。1954年,当初中生程学勤被招进剧团担任主胡演奏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未经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并非易事,但程学勤并未放弃,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表达。
1955年,他遇见了著名作曲家时白林,看完《春香传》后,便萌生出了写出类似作品的心愿。这场意外之遇,不仅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黄梅戏音乐创作征程。在此期间,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但通过不断学习乐理知识以及 黄梅戏系统结构,程学勤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作为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钥匙。
从《杜鹃》到《明月清照》,204部作品如同一座座文化宝库,每一首都承载着作者无尽的情感与思考。1984年的《渖婿招婿》至1992年的《桃花扇》,每一次荣获奖项,都只是程序性的肯定,而真正让他感到骄傲的是那些老百姓口碑中的喜爱,因为这才是衡量艺术价值最高的标准之一。
对于何谓“继承传统、发展传统”,程学勤有着自己的看法:“要保持原味唱法”,这也是他一直坚持下去的一条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金杯银杯还是国家级奖项,只要能够让更多人听到、看到、体验到自己所致力于保护和推广的事业,就足够让他感到幸福與满足。
标签: 土木堡之变故事50字 、 宋朝时期的历史 、 唐宋元明清汉从古至今排序 、 明朝那些事儿百度云 、 明朝为什么没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