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走过的半个世纪里,庄文颖已经很少再去野外考察了。曾经,她的双脚,踏遍了全国26个省份的荒山野岭;她的肩膀,背负着数不尽的真菌标本;她的一双眼,辨识出了360多个新种。岁月流转,她步伐沉稳了些许,一肩之力略显疲软,每当目光穿透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层实验室内那些熟悉的真菌标本、放大镜和显微镜时,那些泪水又悄然涌出。她依旧留着那齐耳短发,每天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研究成果为伴。
荣誉如星辰点缀于她身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学者们还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最近,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首次联合开展的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中,她被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然而,最让她骄傲的是那个简单而温暖的地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的称呼。
庄文颖站在实验室里(倪思洁摄)
30岁时,她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小径。在1968年,当国家号召农村插队时,20岁的庄文颖选择到了山西偏远的小村庄。那里的生活给予了她无限启示,即使是空余时间,也要抱着书籍深入思考。当1973年机会来临,她顺利考入山西农学院,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在那里,她有两个选择:昆虫学或植物病理学,但由于对昆虫缺乏兴趣,所以选择后者。在边教边学过程中,她发现,大约70% 的植物病害由真菌引起,这让她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她带着这些问题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并师从余永年,“踏上了真 fungi 学这条路”。
随后的时间里,无论是在余永年的指导下掌握分类学方法还是成为课题组中的重要成员,都充实地展现出她对科学事业的热情与坚持。1983年,在缺人手的情况下,余永年决定送庄文颖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他期望未来能够为我国打开新的局面。而更大的世界就在前方铺开,为她提供了一片广阔舞台。在那里,不仅阅读文献资料,还见证并参与到国际同行们高效率、高质量的心智劳动中,那段时间内she published several research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回到国内后,1993年借助特别支持项目,一次深入大巴山丛林进行野外考察,让团队成员一口气发表了一组7篇论文,这是中国真 fungi 学家第一次集体亮相于国际舞台。“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回忆起过去日子间艰苦卓绝的情景与成就时说。但对于那些难忘记忆来说,就像那一次探索丛林深处寻找未知生命一样,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有许多时候是艰苦旅途,但也是美好的旅行。一趟春节之际的大龙山考察,让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发现许多前所未有的盘状新种。这段旅程结束于一个原始丛林,那里,是他们采集到的最大数量标本的地方,更是他们精神上的胜利所在地。
回想往昔,不管是在湿度最高的地方,或是在戈壁滩上,他们都是一路欢欣鼓舞,只因为每一步都离目标更近一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解开生命奥秘的一个小门户。不论是苦还是乐,它们融合在她的心里,如同晕染在画布上的颜料,没有明暗只有一种淡淡的情感色彩。“I haven't done anything dramatic.” 回顾往事时说,但这么多年的努力却默默地塑造出了一个跨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人物——一位用心致敬生命、用知识点亮世界的人类典范。
他留下的东西,有用的,我肯定会使用。 庄文颖办公室里的老旧保温壶,是由退休后的余永年遗留下来的。“保温不是太好了,但还可以用。他留下的,有用的我肯定要用。” 这不仅是一个物品,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承诺,一份历史。
老师给我的最宝贵的是对待自然科学热情与执着。我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只要有人记得,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认为这是我毕生的价值。这是我想要传达给所有人的信息:我们不必追求巨大的成就,只需要保持我们对这个世界诚挚善良的心态,就能创造出很多好事情。如果你愿意听从你的内心的声音,你将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你可能不会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但是你一定能改变某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我的故事,也是我想要告诉你们的事情。(倪思洁)
标签: 朱允炆一脉绝后了吗 、 和明朝很像 、 土木堡之变明军死了多少人 、 中国古代的历史 、 明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