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坤利用数据驱动元素测序确保科研成果不被遗产侵蚀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给石头中的不同元素测“基因”,就可以知道它的“家族”来源、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坶是这样的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他总是两手一摊,用略带山东口音的腔调不温不火地回答:“我不知道。”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他与同位素结缘却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

20多年来,朱祥坤一直忙乎着他口中“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工作,还总是加班。在他看来,给地球中不同的物质测定其多种元素的“基因”,能够揭开更多地球之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呢”!朱祥坤的“说不定”,就发生在今年5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宣布,将铅元素标准原子量从原来的207.2±0.1修改为[206.14, 207.94]。这项将更新教科书中元素周期表的成果,便是基于朱祥坶多年的“无用”工作。

为了这一数据,朱祥坶带领研究团队对数百篇有关铅同位素的文献进行调研,统计了超8000个铅同位素数据。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都来自朱祥 坦等人20多年前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分析结果。这让朱祥 坦对 “无用” 工作更加坚持:“基础研究是根基,支撑很多不同方向和领域 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团队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下,不仅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铁钛等多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还研制铁铜锌等多种同位素标准物质数据质量监控标准、构筑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参照系等。不仅如此,这些成果还开辟了矿床学研究新途径,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对于基础研究的大用,小到个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学者能同年拿到两个‘重量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地球科学部至今都非常罕见。”这是他的经历之一。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经费支持使得他能够独立做科研,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如建成了全球首个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精确定量部分溶解法,对蓟县剖面约16亿~15.5亿年前的古海洋沉积碳酸盐岩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并提取了当时古海水的地球化学信息。

这些成果证明,只有坚持认真搞基础研究,当国家有需求时才有可能贡献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即便面临困难挑战,即便在国内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而这份回报往往超出了我们预期之外。在他的心目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步伐,却可能成为打开未来大门的一把钥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