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普利简介 沙普利(汉语拼音:Shapuli;英语:Shapley,Harlow,1885~1972),美国天文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885年11月2日生于密苏里州纳什维尔,这个小镇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星空著称,其在那儿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春天。1972年10月20日,在逝世前,他已经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安静地度过了晚年。
25岁时,他从密苏里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那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让他走上了追求知识的道路。而28岁时,他又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肯定,也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科学家。
1914~1921年间,他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地方。在那里,他率先否定了造父变星是分光双星传统观点,并指出它是单个恒星周期性脉动造成的。这一见解后来被A.S.爱丁顿所发展,为造父变星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1921~1952年间,沙普利担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这段时间内他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他建立了造父变星视星等与光变周期间关系的基础上,又于1915年确立了造父变星光变周期与绝对星等之间关系,从而创立了造父视差法。他通过这一方法测定了银河系内近百个球状星团距离,为我们理解宇宙结构提供了宝贵信息。
1917年的发现更是开创性强。当时他通过分析球状星团在银河系空间分布,就指出了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中心,而是在离银心大约五万多光年的地方。这一见解打破了一直认为太阳处于银河系中心的心理定势,对建立正确图像起到了关键作用。
1932年,与A.艾姆斯共同发表《沙普利-艾姆斯 星系表》,其中包含亮度超过13等的大约1249个行进中的宇宙体。同时,他还发现并描述两个矮型行进中的宇宙体——玉夫和天炉二号,以及其他许多有价值的地平面现象。此外,还进行了一些关于巨型气泡、超新颖流线以及一些无常物质流向探讨,其中包括许多基于数据收集到的异常现象,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些领域未知之谜。他的一生中还有很多其他成就,但这里只列出了几个最显著的人类智慧和科学探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