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颖的半世菌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在实验室物品上展开

在庄文颖的半世菌缘中,她曾经踏上了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旅程,探索着物品间隐藏的真菌世界。在实验室里,她与放大镜、显微镜为伴,与学生们共同研究那些微小而神秘的生物。她的肩膀背负着数不尽的真菌标本,而她的眼睛却见证了360多个新种的诞生。

年过七旬,庄文颖仍然坚持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层实验室工作,那里的真菌标本和文献资料成为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有许多荣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甚至有一些学者还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

但庄文颖最看重的是那个最简单的称谓——“菌物学家”。她对待这份工作始终保持着热情与执着,这份热情是她师从余永年的,也是她自己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在余永年的指导下,庄文颖掌握了真 fungi分类学 的有关研究方法,并成为课题组里的顶梁柱。

随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庄文颖不仅学习到了许多难得的真 fungi学文献资料,还看到了国际同行们在科学研究中的高效率。她回国后,便产生了一個念头——要让中国的地球生命走到国际舞台上去。1993年,她带领团队进行野外考察,这次考察归来,他们发表了一组(7篇)论文,将中国地产生命引入国际视野。

尽管艰苦,但庄文颖对于这份工作充满热爱。她说:“他留下的,有用的我肯定要用。”老旧保温壶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它可以用,所以她没有浪费。这也是对老师遗产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宝贵的是余永年给予她的对待地球生命热情与执着。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庄文颖,使得她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地球生命保护者。

现在,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但庄文颖仍然坚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担任生物学编委,并且经常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她的学生王新存评价说:“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即使已年逾七旬,庄文颖依然像往常一样,对待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充满期待,对于未知领域也抱有无限好奇心。她说:“我70多了,我还需要不断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生态度,也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