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走过的半个世纪里,庄文颖已经很少再踏上野外的考察之路。曾经,她的双脚在全国26个省份的地面上留下了足迹;她的肩膀背负着无数真菌标本;她的一双眼睛辨认出了360多种新发现的真菌。她七旬高龄,步伐沉重,肩膀弯曲,一眼就能流出泪水。但她依旧保持着端庄短发,每天都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层实验室,与真菌、放大镜、显微镜和学生为伴。荣誉纷至沓来,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学者们还以她的名字命名了真菌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最近,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她被评选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这一切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那个简单而朴实的称呼——“研究员”。
30岁时,她选择了踏上这条充满未知挑战性的道路。在山西农村插队期间,那些书籍成为了她的唯一朋友。那时候,只要有空余时间,她总是抱着书本寻找答案。当机会到来时,她顺利考入山西农学院,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最初,她有两个选择:昆虫学或植物病理学,但不喜欢昆虫,所以她选择了后者。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她发现,大约70%植物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这给她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与动力。
带着问题和热情,庄文颖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并师从著名科学家余永年。她30岁那一年,就开始踏上了这个旅程。随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仅学习到了许多难得文献资料,还看到了国际同行们高效率的心得体会。回国后,借助于特别支持项目深入大巴山丛林进行野外考察,为国内学者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知道国际期刊并非不可企及。
虽然艰苦但充满收获,那些记忆如诗如画:广西大明山湿度最高的地方步履轻盈;戈壁滩上的探险……这些经历让她的内心融合苦乐,以一种淡定的方式存在。“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然而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人能够忽略那些成果:39个国家的大量材料调查、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以及对木霉资源的大幅提升。
老师留下的东西,对于庄文颖来说尤其珍贵。不仅是那老旧保温壶,更是余永年的热情与执着。这份热情感染着每一个接触过她的人,无论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担任生物学编委,或是在课堂授课中传递知识,都展现出一位真正科学家的魅力。
尽管时间是一个不断前进的事实,但对于庄文颖来说,它更像是一场无法停止探索未知领域的小船航行。一路上,有许多遗憾,也许还有更多未知等待被揭开。(倪思洁摄)
标签: 晋朝历代帝王 、 明朝二十位 顺序列表 、 明朝第十二位 、 初中历史就背一张表 、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