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如同璀璨星辰。面对这些荣耀,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也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不仅是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更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回望往昔,1957年,他以一颗渴望知识的心进入大学学习测绘。1963年,他怀揣梦想毕业后,不断追求着更高的学术成就。在1978年的转折点上,他开始读研,并于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深造。在那里,一年的博士论文完成,为解决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贡献了宝贵智慧。博士毕业后的他,以卓越成就回归祖国,在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乃至众多先进测绘系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八十年代初期,李德仁开创性的提出了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尊称为“李德仁方法”。正是凭借天赋和勤奋,这些成就被铭记无遗。他虽然谦逊地讲述过往,但总会强调自己科研道路上的两个核心词汇——老师和学生。这份身份既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石,也是他不断前行创新所需推动力源泉。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两位导师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一位是其硕士生导师、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之卓,以及另一位是其博士生导师——德国阿克曼教授。“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明灯,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李德仁回忆时情深意长。
1978年,当王之卓免试录取他为研究生时,便展现出了那份独特视野,让他再次踏上了去向广阔未知领域的旅程。而在阿克曼教授下,其聪慧得到了赏识,并鼓励他迅速完成研究工作并返回国内继续服务国家需求。此外,阿克曼还教育他放弃固守传统模式,而应把青年人才直接引入到科学前沿工作中来。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李德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使得自己的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最大的骄傲。
科学研究,是一种不断创新,无休止接力的精神实践。在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的一路上,李德仁将学生们的一举一动看作自豪之作。他已经孕育了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杰出的教授或领导者,“像磁铁一样,将我们紧密相连。”
尽管时间流转,如今81岁高龄的李德仁仍旧坚持用心指导新一代,从而形成了一条有着丰富经验和积极传承精神的人才链条。(孙明源)
标签: 为什么说大明战神朱祁镇 、 金朝灭亡十倍于靖康之耻 、 明英宗为什么叫大明战神 、 明初四大案先后顺序 、 明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