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科举制度中强调公平性,真宗赵恒曾表态:“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宋代实施“别试”,为官二代提供了机会。录取政策有两大倾斜方面:一是向平民、庶族倾斜,以便普通学子有出头之日;二是扩招增加录取名额。
初期录取率并不高,每年仅有一二十人被录取,但太宗赵光义上台后大幅增加名额。在太平兴国二年的一次考试中,共录取500余人,是历史上的高峰。这次考试前,赵光义表示:“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当时参加考试的考生达5300余人,被录用比例达到10%左右,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宽松的标准。
事实证明,这种扩招政策对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如状元吕蒙正等多位重要官员就是这一年的进士。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宋朝最大的一次科举选拔,其中进士诸科共计740多人。此外,还从落榜生中补录500余人,有“特奏名”和恩赐本科出身的照顾措施。
由于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通过率,使得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容易金榜题名的一段时期。利好刺激下,全社会参与考试的人口大量增长,如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加解试的考生就超过了10万。这也反映出了宋朝对于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与重视程度。
标签: 元朝成立了多少年灭亡 、 明朝那些事儿电子书免费阅读 、 北宋历史 、 中国历史分段 、 明朝多少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