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宋朝如何看待那些连续未考中者

在宋朝,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录取政策是十分重视的。根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的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表达了对科举不公的态度:“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这就是宋代对于“官二代”的特殊“别试”制度的开始。

从公平角度看,宋朝在录取政策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倾向于选拔更多平民和庶族学子,使得一般人也有机会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二是扩大录取名额,以增加学习科举的人群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初时期,每年的进士录取数量并不多,只有十几位,但随着时间推移,如太宗赵光义登基后,便大幅提高了这一数字。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赵光义宣布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考试,其中共有500余人被录用,这在当时是一个创纪录的高数目。此前参加考试的人数超过5300余人,而赵光义采纳10%左右的比例来进行选拔,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情况。

然而,由于这一高比例选择,有声音批评说:“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但事实证明,这种策略还是成功带来了许多人才,比如状元吕蒙正等知名人物,他们都出自这一批次。这体现了没有偏袒寒门学子的制度下,即使优秀人才也能得到提拔。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成为宋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举考试,那一年共计740多名进士被选中,并且还有特奏名900余人的补充。此外,还有350余名河北地区考生获得诸科入仕资格,同时,从落榜生中再次补录500余人的记录,也说明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和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

此外,作为一种照顾性质的手段,“特奏名”制度允许长期未能通过科举筛选的人员直接获得本科学位,这是一种罕见的情形,可以看作是一种“恩赐”的形式——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能够给予一些特别待遇,让他们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这样的优惠措施,加之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强烈向上的动力,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入官途,都变得相对容易。这一点可以认为,是导致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