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疆域辽阔,自灭南陈后,其国度东接辽河之水,北抵大漠之际,西至敦煌古道尽头,南临交趾边陲。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将林邑纳入版图,使得国家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427万平方公里。然而,此举仅持一时,而林邑复独立,大业五年(609年)时,再次吞并吐谷浑、伊吾,将国土面积扩展至约467万平方公里,为其最盛时期。
隋朝在行政区划方面,也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最初,由于东汉末年的州郡县制混乱不堪,隋文帝废除天下郡置,以州县二级制取而代之,即州直接统管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隋炀帝的改革中,又将所有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境共190个郡和1255个县。此外,每年的最后一刻,都有地方官员需要赴京述职,这被称作“朝集使”,以确保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朝廷则通过派遣司隶台官员或别使来巡视各地,以维护秩序。
在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地方名,如江都(扬州)、余杭(杭州)、巴陵(岳阳)、新安(歙县)、彭城(徐州)等,它们虽然位置大致可知,但并不完全重合,只供参考。
古代雍州的地理范围包括京兆、冯翊、扶风、安定等多个地区;梁州则涵盖了汉川、西城、房陵等地;豫州包含了河南和荥阳,以及梁郡和谯郡等;兖州覆盖了东平和济北;冀州包括信都和清河,以及魏郡和汲郡等;徐州则是彭城与鲁郡所在地;青洲囊括齐郡及北海、高密与文登诸区域;荆楚广布于南 郡夷陵及竟陵沔阳沅陵武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皆居其中。
扬州市内含江都钟离淮南弋阳蕲春庐江同安历阳丹杨宣城毗陵吴及其会稽余杭新安东阳城永嘉建安遂安鄱阳临川庐良皆处此地。在这些地区中,还包括了永熙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宁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阴以及林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