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级上册历史资料人教版2022中你是否想过那些被动不动地记忆的典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个关于“行将就木”的有趣历史成语故事。

“行将就木”,这个成语意味着寿命即将结束,快要进入棺材了。它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那么,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话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重耳的人,他是晋国的太子。但他的父亲晋献公宠爱了一位妃子骊姬,对她十分偏心,因此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这导致了对其他太子的陷害和排挤,最终导致申生之死。

重耳和另一个兄弟夷吾逃离了国家,他们先去了狄国,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在这段时间里,晋献公去世,并且奚齐也被杀掉。夷吾继任成为国君,即晋惠公,但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所以派人刺杀重耳。

然而,这次计划失败了,重耳不得不再次逃亡。当他告别留在狄国的妻子季隗时,他告诉她:“我如果不在五十岁前回到你身边,你可以改嫁。”季隗回答说:“我现在已经25岁,如果等到50岁,我就会老得快要进棺材一样,不需要改嫁,我会一直等你的。”

尽管如此,季隗还是流泪告别她的丈夫。后来,重耳终于返回晋国,并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君主——晋文公。

因此,“行将就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就像树木枯萎、朽烂一样。而这个故事,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中的权力斗争以及个人忠诚与牺牲的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