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灭:杨继盛背后的偏见与误国(图)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人虽然深爱着孔孟之道,心怀报效国家,但他们的头脑往往僵化、教条、机械和片面。面对复杂问题时,他们简单化的做法,虽然出自一片丹心,却使得国家错失了更好解决问题的机会,为人民带来了严重危害。
俺答求贡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盟主。自元帝北逃后,明朝与北方蒙古族关系不稳定,一般贸易受阻。单一畜牧业使蒙古族陷困境,又生齿繁用度增,用物极缺,便需汉地物资,只有贡市或抢掠两途可行。在北元瓦解后,蒙古失追中原雄心,对汉地唯一愿望就是物资。对他们来说,贡市或打仗都是获取物资的手段,以低成本高收益为准。
俺答选择了求贡,如果不能成功,还要来抢。在他成“索多汗”并控制诸部之后,不断伸出橄榄枝。然而,他得到的是否定的拥抱。
嘉靖二十年秋(1541),俺答派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在等待期间,他表达了一些友好的表示,将之前抢来的东西归还,并邀请边防军官共欢宴。一部分边臣认为同意通贡无害,只要不放松边防即可。但这个议题被嘉靖皇帝打回去,被迫再议。这次兵部调子180度转弯,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皇帝龙颜大悦批示:“务选将练兵,大发边备,以剿其侵犯大罪,使绝彼通貙。”
结果是石天爵被凌迟处死传首九边。俺答愤怒,“遂不待秋期,即以六月悉众入寇,大掠山西”。此类故事重演多次,都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情况。大概有的使臣刚到就被杀,有的运气好支持但过不了门槛。
终于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六月,被称为宣德太子的张应宪在北京城外遭遇了悲剧性的一场伏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张应宪阵亡。而这一次也没有于谦这样的大臣主持全局,每个镇的勤王兵马只来了5万远远赶不过当年的22万保卫北京城时的军队数量。此时著名奸相严嵩看得清楚说:“败于边可隐败于郊不可隐;(虏)饱将自去惟坚壁为上策。”节制诸路兵马平虏大将军仇鸾明白这一点,他带兵离开近敌,让敌人四处抢掠自己也派人杀老百姓冒功,同时联络与俺答许通貙。“许貃市以自安”。果然没攻城,而是放一个俘虏太监回北京让他带回通貃文书。当看到倚靠京城前线的蒙古骑兵时,嘉靖皇帝采纳徐阶建议,一方面要求退出塞外进行通貃谈判另一方面加紧召集勤王兵马巩固京师防务。当看见本想走就走的人突然变脸,再次准备攻击的时候,这次却是一个冲锋 明军大败只有仇鸾身免而已。这便是庚戌之变第二次围攻史称如此严重事件发生在清晨6点至日落之间仅仅两个小时内,从密云直抵昌平及永定桥及南苑尽收光景涣散无留者焉!
接着又有其他事情发生,最终导致战争继续20余年双方恨意日益增深战争如火如荼难息。我们以为最终解决一切纷争的是一件桃色事件,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最终解开这个千丝缕结(Gordian Knot)竟然是一起桃色事件!
和平到来的真相
关于这件事起因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如下:由于孙子把汉那吉聘娶鄂尔多斯部落三娘子为妻,她貌美似花仿佛一个塞外昭君天然娇艳竟然让俺答钟情夺过去,把汉那吉愤怒逃奔明朝。这是在隆庆四年九月的事情 把汉那吉投奔让苦等和平契机已久的明朝君臣如获至宝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联名奏陈,请接纳把汉那吉并以此作为筹码争取与俺告通貞实现长期和平提出了三策。如果尝试通过和平方式请求放回把汉那吉则使用此事交换赵全等白莲教叛徒交还被掠人口建立长久和睦,此为上策若尝试强行索要则先示意欲杀挠其志然后努力向上策靠拢,此为中策若尝试直接索要但已经恩断义绝则让把汉那吉统领叛众驻扎邊境此为下策。
结果就是尽管经过这么大的努力还是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久和平。而且还有很多忠诚守护者像杨继盛一样反对这样的行动,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直到最后一个可能性的结束,那时候已经很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