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古韵流传:琅琊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清明晓悟,从小便表现出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在曹魏末年,他与嵇康、阮籍等人同为“竹林之游”,共同探讨玄学思想。然而,在司马氏篡夺政权后,他们中的有些人选择了仕途,而王戎也因此走上了官场道路。
他出身于官僚家族,父亲王浑曾任凉州刺史,被封贞陵亭侯。王戎自幼聪明过人,与阮籍相识,即成忘年交。他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的中立,不像嵇康那样坚定地反对司马氏。他接受了钟会的举荐,担任吏部尚书,并参与了朝廷的决策。
尽管如此,王戎的人生并不缺乏矛盾。一方面,他追求自然与名教相同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又展现出了圆滑和韬晦以求自保的一面。在性格上,他既有任诞不羁,也有深沉稳重。他的晚年变得极其吝啬,对金钱持有极高要求,这与他早年的行事风格大相径庭。
在西晋初期,正始、竹林名士及其追随者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内部也出现了分化。王戎在这段时间内主要负责地方官务,没有直接介入中央政治。但是,当杨皇后的外戚势力崛起时,他仍然支持名士派,并且在太康三年(282)成为侍中,要职之一。这期间,他支持齐王攸,但没有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随着元康元年的“八王之乱”爆发,权力落到了贾后手中。在此之后,由张华、贾模等辅佐的大臣们执政期间(291—299),西晋后期历史上唯一的安定时期出现。当元康七年(297),他被提升为司徒时,其影响力达到顶峰。但随着贾后的荒政和诸侯兵力的拥戴,以及官员奢侈腐败的情况恶化,加之看到局势无法逆转, 王戎开始敷衍政务,以尸位素餐结束一生的旅程。此刻,只能留下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这样一个人物,从清廉到吝啬,再到敷衍,最终走向消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