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赵德刚面对初中生的信件火箭发射失利后的反思与国家需求的科学探索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周围的人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20余年来,他一直专注于氮化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事业,这是信息时代的基石。在这个朝阳产业中,他没有追求“高产”的新型材料,而是坚守传统材料——氮化镓,并且钻研到深水区。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支氮化镓基紫外激光器、大功率蓝光激光器。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土著科研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是我的夙愿。作为一名科研人,国家的需要在哪里,我就将研究方向放在哪里。”赵德刚说。

他面对初中生的信件时,也会思考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尽管他和课题组成员常常讨论着科学问题,但他们也知道,在自然界中有许多未知等待被探索。

赵德刚选择氮化镓,是因为当时中国微电子行业相对落后,而世界上生产该类器件的原材料还不成熟。“这也是我选择氮化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原因。”他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于成功地生长出了高质量的氮化镓材料,在室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000平方厘米/伏特·秒,这是在国际上MOCVD外延氮化镓材料最好的结果,被国内外广泛认可。

“这只是局部超越,整体上我国与日本这样的技术先进的国家还有差距。”赵德刚说。

通过独到的眼光和独特思路,他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碳杂质在p型氮化镓中的作用,以及欧姆接触中的适量引入碳杂质有助于电流输入输出的问题。这些发现让他们走上了系统性研究之路,“半导体研究应该立足国家需要,被国外牵着鼻子走不太容易形成自身特色、产生国内需要的研究成果。”

对于解决问题能力源自实践这一点,赵德剛表示:“问题从实践中来,答案也在实践中。”

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工作中,都能看到赵德剛沉下心做积累、不断突破的心态。他承担了许多任务,但依然保持看书习惯,因为他认为理论学习不能放下,没有深厚理底,看问题很难透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