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蔓子重庆名人资料虞姬与刘邦情缘的反复考量

巴蔓子,重庆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的巴国将军。公元前4世纪,巴国因内乱而衰弱,百姓遭受残害。蔓子借楚兵平乱,但事后楚使索城时,他以头代城,以忠信两全之名自刎。他的故事至今在渝大地传颂,为巴民族之魂。

早在周武王讨伐商朝时,“实得巴蜀之师”(《尚书》),“巴师勇锐,歌舞战阵凌殷人”。周天子封姬姓子弟为巴国君王,统领江州地区,被视为当时“南土诸侯王国之首”。战国中期,一位英雄——蔓子将军出现了。他向楚求援,并许三城于楚。但内乱平息后,当楚使索城时,他说:“我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于是自刎,将头颅送给楚使。这样的忠诚和勇气深受人们赞赏。

常璩评价他:“若蔓子之忠烈,房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此乃江、汉含灵山岳精爽。”相传的事迹显示了他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对承诺的坚守。在中国西南地区,他成为了义气、诚信和爱民护国精神的象征。

此外,在三国时代,有个守将严颜被张飞打败,但张飞见到他坚持不降,便释放了他。这也是对古代砍头将军如蔓子的致敬。此后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其影响力从文字文献转化为民间口述文学,最终成为重庆文化的一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