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太子朱标面对着一位似乎无比智慧的皇帝——朱元璋。每当他提出疑问,探寻那些滥杀功臣背后的原因时,朱元璋总能用一种让人哑口无言的方式来回应。他记得那次,朱元璋命令人拿来一根长满尖刺的棒棒,让朱标去拿。那是那么多刺,不仅会扎手,而且不合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说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话:“你不敢拿,这就对了。如果把这些刺像剃胡子那样剃得干干净净,我相信你就能拿了。你这个傻叉,现在明白了吧?你以为老子喜欢杀人啊?老子只是想替你剃掉棒棒上的刺,让你龟儿子将来能够安坐天下。”
中国有句古话,“公卿自有公卿禄,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的别为后辈操心。可就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位年轻而急躁的皇帝——建文帝,却因过于操心,而最终导致了一系列连环失误。
随着时间流逝,那位被认为是“聪明”的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选择将宝贵的一切都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然而,这个年少无知却又急于求成的小王爷,却因为自己的冲动和鲁莽,最终惹恼了他的叔父——朱棣。
这场混乱中,没有哪个人才足以担当起平定局势的大任。当需要一个带领大军平叛的人才时,无数高级官员都避之唯恐不及,只剩下65岁老将耿炳文。在那个时代,他虽然名气并不如徐达、常遇春等,但他的战斗本事也是杠杠的,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但即便如此,也有一点让耿炳文始终无法克服,那就是擅长防守而缺乏进攻能力。当他被委以重任北伐主帅时,他率领13万大军(号称30万)北上讨伐。但刚刚进入河北真定,就遭到了预料之外的一击,被迫撤退。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中,他再次上了敌人的当,最终不得不撤回京城。
尽管这一失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若与其善于防守之长相结合,或许还能扭转乾坤。但在南京看来,这一次失利成了耿炳文无能的一个标志,因此必须立即更换指挥官。这一次,他们决定交由曹国公李景隆出山辅政,并命其取代耿炳文。而兵部左侍郎齐泰则坚决反对李景隆,因为他认为这人既不能读书也不能打仗,是不可用的。但黄子的意见占据上风,最终建文帝站在了黄子的那边。
更多>>
标签: 马皇后有几个亲儿子 、 大明战神是褒义还是贬义 、 慈禧死的前一天毒死了了谁 、 朱元璋和朱棣谁更狠 、 元朝秘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