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也讲“升学率”,如同铸就帝国辉煌的炉火,教师绩效不行便是被“罚米”的重典。宋朝算大一统的王朝吗?考核制度比喻着时代的严苛与精细,从唐宋到明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教育考核方式。
在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在“教学量”上,而明代则开始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挂钩。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 “学官考课法”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颁行,该办法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
平时对教师也有严格的月度检查,如在月考试后若学生三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当时教师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如果学生在学年末举行的大型考试中仍不进步,那问题将更大——凡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将面临被取消资格或直接开除,并且地方官员也会受到相应处分。
对于国子监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职员工还需面对更加严格的人选要求。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的黄佐,在其《南雍记》一书中提到,由于北京国子监学生成绩差,被视为未能达标,不仅司业遭受惩处,而且规定了即使如此,也需要追究主管责任并发配至环境恶劣的地方,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狠的一项规定。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可以看出,对古代老师而言,“升学率”的高低关系紧密,他们因而成为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指针。而这份关于古老帝国文脉中智慧传承的心理状态,是我们今天探讨历史教训、学习过去经验时不可忽略的一环。
标签: 成吉思汗历史简介 、 历史朱元璋怕马皇后吗 、 明朝的主要内容 、 朱棣的母亲是不是马皇后 、 常遇春的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