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甘蔗农田边上,一片绿油油的甘蔗海洋静静地躺着,阳光洒在了它们坚韧的茎叶上。这里,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下田”的地方。7月2日,赵盼和他的团队来到这片土地,不是为了欣赏那壮丽的景色,而是为了探寻更深层次的问题。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他身穿工作服,手持采样工具,从不懈地收集着土壤和作物样本,这些数据将成为他们推动科技进步、解决农业难题的关键。
就在昨天,他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忙碌了一整天,在烈日下赶走了四小时的汗水与泥土。在午后的狂风暴雨中,他和同事们紧紧抱住自己的衣物,用尽全力防止被淋湿,却依然无法挡住那份无形却强大的热量。当太阳再次出现时,他们继续他们辛勤工作,因为这一切都关系到他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时减少化肥用量,让农民受益匪浅。
作为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员,赵盼致力于利用微生物技术促进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他向《中国科学报》解释道。
几年前,当他跟随仲乃琴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时,他们就已经开始接触那些充满希望但又面临挑战的大众。通过不断试验和调整,他们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并成功推动了多个地区科技扶助活动。而今,他们正迈向新的征程,将新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如甘蔗等作物,以期实现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路上的困难让人心惊胆战,但青年科学家们没有退缩。他们深入一线,与农民并肩战斗,为的是使得最终成果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段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小径,其中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投入,每一次努力都是对梦想不懈追求的一种证明。
"真正好的技术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结合。”这是赵盼从事农技工作近10年的经验总结。在他看来,要想做出改变,就必须亲自去了解,那里的条件是什么样的,那里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这个世界带去更多亮点,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