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科研立项申请书激发师生前沿冲刺精神

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如同璀璨星辰。面对这些荣耀,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不仅是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更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回望往昔,他在1957年怀揣着梦想考入大学,从事测绘工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沉浸在知识海洋中,不懈追求卓越。1963年毕业后,他投身于实践中,为国家贡献力量直至1978年的政策开放时刻。他没有放弃,而是在此时重新开始读研,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一成就为解决误差可区分性这一全球测量学难题提供了突破性的答案。

博士毕业后,他返回祖国,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乃至众多先进测绘系统的实现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20世纪80年代,他创立了一种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尊称为“李德仁方法”。这些成就,是他勤奋和天赋共同孕育出的果实,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然而,当提及科研创新时,李德仁总会强调两个词汇:老师和学生。他既是教书人,也是学习者,其学术生涯中的两位导师尤其影响深远。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王之卓,一位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兼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则是他的博士生导师——阿克曼教授,他们都是国际知名专家,对他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都有着深刻影响。

王之卓教授不拘一格免试录取他研究生,并鼓励他前往德国深造。而在那里,阿克曼教授赏识并支持他的潜力,让他快速完成博士论文并回国工作。在这段旅程中,有两句话被印刻于李德仁的心灵:王之卓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以及阿克曼关于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不断探索技术细节的看法。这二者的智慧,如同指南针引领着他前行。

除了尊重学生、支持他们以及关爱他们外,还有一点让李德仁铭记终身,那就是要将自己置于学科前沿去进行研究。这一点来自阿克曼教授的一句激励:“我们当了大教授,我们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钻研都不会比学生强,在每个技术分支上,都是在第一线。”这是一个信念,也是一个使命,使得无数青年人才能够接力继续前行。

今天,当谈到自己的成就时,尽管谦逊但自豪的是,“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对于这个国家所需和学科所向的问题,他们致力于寻找答案。在这一路上,有许多优秀弟子已经成为了一些重要人物,如今成了领导层或其他领域的地主级人物。正如朱欣焰教授所说,“就像磁铁,将我们紧密团结起来。”

81岁高龄下,只要还能站立,就意味着还有更多故事等待续写。而那些曾经踏上的脚步,现在更像是通往未来的桥梁,让所有走过这里的人们心存敬意,因为这里藏有无尽可能的大门等待打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