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测绘与遥感领域卓越的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院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并列院士、武汉大学教授,他的荣誉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更是锦上添花。在接受此殊荣时,李德仁谈到了他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回望自己的学术道路,李德仁在1957年怀揣着梦想考入大学,从事于测绘工作。他在1963年毕业后,一直坚守研究岗位直至1978年政策开放期间开始了他的博士之旅,在1981年成功完成博士论文,并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全球测量学难题。随后,他返回祖国,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及众多先进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德仁创立了一种名为“李德仁方法”的选权迭代法,这种方法简化了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过程。尽管他自谦其成就,但提起科研创新时总是强调两个关键词:老师和学生。这不仅反映了他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双重身份,更体现了他所继承的经历对于成就贡献巨大的影响。
有两位导师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深远影响。一位是王之卓教授——中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则是阿克曼教授——来自德国的一位权威学者。“这两位导师教会我如何做科学研究,也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王之卓免试录取李德仁为研究生,并鼓励他前往 德国深造。在那里,阿克曼赏识并支持他的聪明才智,让他快速完成硕博全程。此外,他们还给予了关于学习和教育理念上的宝贵建议,如王之卓提出的要将不同学科融合,以及阿克曼强调学生应当走在技术前沿进行探索。
除了尊重、支持和关爱学生,还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不断追求知识边缘。在一次交流中,阿克曼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我们虽然身为大教授,但每个细节都比我们了解得更深,每个分支都比我们先行一步。”
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都有人因李德仁而受启发。他的心愿很简单:“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他把每一项成果看作自己最大的骄傲。81岁高龄下的李德仁已经培养出了数百名优秀博士候选人,“我的很多学生现在都是教授或领导,” 他自豪地说,“他们就像磁铁一样,将我们紧密相连。”
正如朱欣焰教授评价:“像磁铁一样团结起来”,这是对所有曾被 Ли 德 仁 指 导 的 学 生 最 深切 的 认 可 与 感 恩。而今,这段光辉历史正在继续延续,因为无论是在何处,只要有人继续追寻那份最初的心灵火花,那份热情便永远不会熄灭,就像那火箭发射失利初中生的信一般,它们激励着无数人去闯未知,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篇章。
标签: 朱瞻基喜欢胡善祥还是孙若微 、 元朝属于外族入侵吗 、 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 、 建文帝后人在云南 、 朱元璋对百姓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