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他的荣誉榜上无疑增添了一抹生机。在面对这些荣誉时,李德仁谈起了自己的责任,以及他对于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看法。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踏入大学校园开始学习测绘学。这段经历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序曲,为即将展开的人生旅程打下坚实基础。1963年的毕业典礼后,他投身于工作多年的生活中,一直到1978年政策放宽之时,他才有机会重新启航,在研究生涯中取得硕士学位,并在1981年的博士论文中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长期困扰世界测量学的问题。
博士毕业后,他不仅回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深刻影响了国内外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先进技术领域。他以其独到的方法论,即所谓“李德仁方法”,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样的成就可以说是他勤奋和天赋共同创造,但当提及科研创新时,李德仁总是首推两个关键词——老师和学生。
对于他的学术道路而言,有两位导师的引导尤其重要。一位是他的硕士指导老师王之卓,一位资深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兼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则是他前往德国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阿克曼教授。这两位权威人物,不仅教会他如何追求科学,也教育他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王之卓先生那里,他学会了勇敢追求知识边界,而在阿克曼教授面前,他体会到了知识无垠且平等。
1978年,当王之卓先生免试录取他为研究生,并鼓励去德国深造时,这是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当阿克曼教授赏识并支持他的潜力时,这又是一次人生的重大契机。在这两人身上,李德仁记住了一些至今难忘的话语,其中包括关于学科发展、交叉融合以及人才培养理念的一系列宝贵见解。除了尊重学生、激励他们自主探索以及不断向前走,“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的信念也被这两位伟大导师传授给了他。
现在,无论是在归国后的工作还是培养下一代方面,都能看到这种精神延续着。而对于那些曾经坐在他的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成为了这个故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像磁铁吸引金属一样,将他们紧密相连。正如朱欣焰教授评价道:“就是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今天,在见证这样一种跨越世纪而不变的情感纽带,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确实在于不断接力,每一次接力的力量都是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81岁高龄仍然充满活力的李德仁来说,最大的成就是那些能够继承并发扬这份精神传统的人们。
标签: 康熙之后的皇位传给谁了 、 明朝朱祁镇死后谁继位 、 姚广孝给朱瞻基算命 、 康熙王朝康熙死的时候 、 朱标当 能比过朱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