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宋朝疆域之变反复探究教训与路之转变

1、领土扩展与边境稳固

政和元年,宋朝告别五代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对北方的基本统一。与辽国的边界经过长期较为稳定,最终确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三地一线。这段时期,宋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作为屏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边疆地区广植柳树以防御外来侵扰。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神宗致力于开拓疆土,不断收复失地,如绥州、熙州、河州、洮州、岷州、兰州等。此后哲宗时期,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及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之地。崇宁三年(1104年),成功收复失地,并设立陇右都护府。而建炎南渡之后,宋朝仅保留秦岭淮河以南及岷山以东的地盘。宣和三年(1121年)期间,再次丢失了西安州和怀德军给西夏所取。此外,在与大理交界处,还设立了黎、叙、泸、三省邕等地方行政区划。

2、高度集权下的行政区划演变

为了避免唐朝藩镇割据带来的教训,宋朝进行了一级行政区划改革,将其更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正式确立十五个路,每个路均有明确的管理职能。这包括京东路、中原地区京西路,以及河北和河东两大区域中的各行省。此外还有陕西、新成立的淮南江南荆湖以及两浙福建地区四大行省,以及川峡广南沿海六个独立行省。大规模调整还包括将西川分为利益二路,并将峡崖地区拆分成夔梓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又将江南全境再次细化为东西两个部分;熙宁五年(1072年)则分别从京畿地域内设置了北、中两条轴线,从而形成更加精细化管理结构。崇宁五年的行政调整中,将开封府升格成为 京畿直辖区,而宣和四年的盟约提议甚至一度提出过对燕山府及云中府实行直接管治,但最终未能实施。此后建炎初政下,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情况下,也依旧维持着这套既定的十六个主要行政单位体系,其中包括两浙东、二浙西、日本江南省及其周边各郡县,这些区域共组成了一个高度集权且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不过,这种中央集权也导致地方防务薄弱,加剧了整个国家遭受外患困扰的问题,使得一直到最后一个皇帝完颜亮即位前夕仍然无法摆脱这些挑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