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灭后李自成能起兵百次却屡败不胜而清朝再遭挫折后何以能重拾胜利

李自成打明朝失败百次重起百次,为何被清朝打败后就起不来了? >

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顺治九年,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和半个湖北尚未成为清朝领土,而北方又面临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尽管江南已平定,但接下来几年郑成功占领镇江,围攻南京……在半壁江山仍在争夺战中,中央政府一年依然有2400万两真金白银可支配。而按照黄仁宇估算,即使是张居正刚刚整顿过财政的巅峰年份,明朝理论上的收入也仅有3000万两(含欠账)。到了明末,实际岁入1000多万两,加收几百万两辽饷即为末日。

更讽刺的是,清朝入关时缺乏文牍资料,只能使用张居正编的《万历会计录》作为征税凭证,这样完美地实现了张居正没有完成并其他明朝官僚不愿意做的事情。

除了收钱效率不同,明清花费效率也不同。

大清拥有五六万无法购买的核心部队作底层支持,并知晓自己拥有的士兵数量,也愿意给一线战斗的人员发放津贴,即便战争即将结束。慈禧太后甚至知道兵力是雇佣而非抓捕来的,对新军每月提供四两银子。相比之下,由于急需资金才给予军官足额经费,每名士兵理论上获得一两多的月薪,但实际拿到多少天数众所周知。因此,无疑 清军对抗压力远远超过了李自成领导下的农民军,以及那些养寇自重的明朝军阀。

此外,明朝岁入中有一部分是役工或实物形式,而中央政府真正可调配到的财政资源最多只有三四百万两,因此很难随时调动。此致,即便库存充足,一般情况下无法保证补给给所有部队,只好不断行军抢掠,在各地形成恐怖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汉族民众都害怕这些武装集团。相反,大约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九收入为银钱,便于调动,所以虽然满洲皇帝贪婪且手段残忍,却明白沿途抢劫会影响行进速度,有战斗任务时愿意投入现金购买物资,从而确保能够支付必要开销。这使得清军机动能力显著超越了明朝,而且能够应对拖家带口农民军等各种挑战。

总结来说,大清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国家,它理解忠诚基础是利益。在整个从初步建立到灭亡的大英帝国期间,都能够有效利用内陆商业力量支持数以千计远征新疆边疆民族部落并击败它们,使得帕米尔高原以东没有任何力量能与其匹敌。而在蒸汽船还没进入长江之前,这种优势让它无人能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