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有趣小故事杨永健的墨水奇遇

杨永健书法艺术探秘:上海书圣的墨香回忆

2004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杨永健先生寄来的《楷书笔画与结构》。一气呵成地翻阅完毕,仿佛能感受到他那沉着稳重、跳跃自如的点画运作,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杨永健,1948年出生于浙江海盐,是一位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更是上海市文联发员、上海市美育学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此外,他还是兼职于上海市书画院,并获得了国家高级美术师称号。

多年的创作与实践,使得杨永健成为国内外各类重要展览中的常客,如历届上海市书法展、中日、中韩国际書畫節,以及中国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等。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荣获“中國書協成立20周年紀念獎”,还致力于教育工作和基础理论研究,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包括《怎样写好楷书笔画》、《怎样写好楷书结构》、《行草百日通》、《当代五体千字文》(楷部分)以及《魏碑唐诗字帖》、《魏碑四种通临》,这些作品深受学者及爱好者青睐。

杨永健的艺术追求恪守传统,不拘泥于旧有的形式,而是融合各种元素,以独特之姿展现。这份智慧之选,在他的每一个字里都显露无遗。他的楷書既承继晋唐古籍之精华,又融入北碑之韵律;行草则使转纵横流畅自然,看似随意却透露出匠心独运。他对点划构架、谋篇布局三方面均下过血本功夫,这一点从他的一幅幅字里清晰可见。

尽管我未亲眼目睹他挥毫泼墨的情景,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当他执笔时,每个动作——肩膀、肘部、手腕乃至到笔尖,都显得如此协调,就像“下笔点划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筆陣圖》)所描述一般。

王僧虔在其论著中提到:“書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句话指出了审美价值高于形式,同时强调上乘品质必须两者并重。从杨永健的手迹来看,他既注重表面的装饰,也注重内在精神表现,使每一笔落墨都不单飞扬,便有筋脉相连,如宾主互映、欹正分明,这正反映了他“意在筆先”的哲学思想。

作为 上海書畫院办公室主任的杨永健,即便面对繁忙工作,他仍然能够找到静心创作的心灵角落。这份珍贵时间管理能力,无疑也是他的智慧之一。同时,他的人际关系处理也极具亲切友善,从不让自己陷入琐碎世俗的小圈子,这亦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附图均选自《楷書筆劃與結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