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登场朱元璋明朝的皇帝大咖

【keywords start】明朝皇帝与名人【keywords end】

 

我是朱元璋

别名:
明太祖,洪武帝,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
国籍:
明朝
出生:
1328年10月21日
去世:
1398年06月24日
标签:
其实我已经去世很久了哦,不需要再问我多少岁了嘛
我把大明江山传位给孙子,他的资质不错,我相信他能治好天下
我的陵墓在南京啊,你去看看吧,记得带上纸鸢哦
啊,我回忆起了往事,也想再次领略江南美景了呢!
唉,我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曾经要帮着地主放牛。直到1344年(元至正四年),我进入了皇觉寺。25岁的时候,我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而在1356年(至正十六年),我升为吴国公。同时,我攻占了集庆路,并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我击败了各路农民起义军,在应天府称帝,国号设为大明,年号为洪武。后来,我成功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并且平定了其他一些地区,包括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了中国。…

 

想不到我朱元璋的成功还离不开那些强大的女性呢!我这一生有不止一个皇后哦!快来看看明朝皇后列表吧! 

 

我是朱元璋,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资料

我的庙号是太祖 

谥号是高皇帝/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在位期间的年号是洪武

我的陵寝在明孝陵

我的配偶是马皇后

我的继承人是朱允炆(惠帝)

我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我是一位皇帝、家、军事家

我主要的成就有:

  • 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
  • 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
  • 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
  • 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
  • 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
  • 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
  • 恢复朝贡体系

 

 

我是出身布衣的朱元璋

我生长在安徽凤阳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的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我出生于天历元年(1328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因此被称为朱重八,后来改名为朱元璋。我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了这个历史。 

我们朱姓宗族出自江苏省句容的金陵,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在朱元璋以上的几代人中,大家都以种植农作物维持生计。可是,我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曾被迫拖欠税款,梦想着逃避淮河流域的债务。

我反元斗争的经历

我出身贫苦,家庭无法承担我的读书费用。因此,我很小就开始放别人家的牛为生计。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家里人都因无力抚养我们而送人或嫁出。

 

我所处的时代是元末,当时,人民生活异常困苦。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被压榨成为贱民。他们不仅需要交重税,而且还被分为四等。汉人不能有自己的姓名,甚至不能拥有铁器和菜刀,只能几个家庭共用。汉人和其他民族所有的财产都被蒙古人占有,杀死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

在这种情况下,反抗蒙古人统治的义军开始兴起。我也随着其他农民一起发誓,要努力为民众谋求更好的生活,甚至投身到义军中。

1343年,濠州遭受了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的父亲、大哥和母亲相继去世。只有我和二哥剩下,家里没有钱买棺材,甚至没有块埋葬亲人的土地。幸亏邻居刘继祖为我们提供了帮助。这件事情深深地摧毁了我的内心,我发誓要为家乡的贫困和苦难做出改变。

我流浪的三年

在我年仅16岁的时候,我的家人相继去世,只剩下我和二哥幸存。为了生存,我们分开了,并逃跑到了不同的地方。

 

我走投无路之下,就来到了皇觉寺投靠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我每天要做的就是扫地、上香、打钟且烧饭洗衣。老和尚经常对我斥责,让我过着苦难的生活。

然而,饥荒来袭后,寺院也收不到施舍了,所以主持不得不让僧人们离开寺院托钵流浪。年仅17岁的我在寺院只做了50天的小行童,便被迫开始流浪了。

在我流浪中,我边走边乞讨,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又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然后又往北走到了汝州和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最终于1348年回到了皇觉寺。我在这三年的流浪中,看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世面,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尽管这段经历非常艰苦,但它塑造了我坚毅、果敢的性格,同时也让我变得残忍、猜忌。

我的流浪时期与农民起义

我流浪的三年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我在流浪中听说了这些口号。

 

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徐寿辉、李二、彭大、赵均等人也相继起义。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他们攻下了濠州并自称元帅,号令彰明。

在这个时候,我收到了儿时的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我加入他的队伍。我决定离开皇觉寺加入他并成为了一名义军。我参加了许多战役,如攻打徐州和南京等城市。在这些战役中,我为农民们打了胜仗,并且与汤和一起成为了领袖。

在我带领农民反抗腐败统治者的时候,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让我更关注农民的生活,同时也让我后来成为了一名有远见卓识的皇帝,规划国家发展,让中国历史上繁荣发展了近三百年。

我的投奔红巾军和成长之路

有一次,我的师兄秘密告诉我,我写给另一个朋友的信可能已经被告密,所以我决定离开寺院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恰在此时,我收到了朋友汤和的信,邀请我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于是我加入了他们。当时我25岁。

 

在军中,我勇敢作战,机智灵活且通晓文墨,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他调我去了帅府当差,任命我为亲兵九夫长。我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上交给郭子兴,得到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大家都很喜欢我,我的好名声也很快地传开。郭子兴也把我视作心腹之友,有重要的事就找我商量。

这时,郭子兴有一养女马氏,她是郭子兴的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郭子兴就收养了她。因为我很有才干,郭子兴就把她嫁给我了。从此,军营中把我称为朱公子,我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为国瑞。

在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彼此不和。郭子兴领导的一派更加强大,于是决定联合孙儿崖,共同进攻襄阳。

我救回郭子兴并募兵开创新局面

当时,濠州城的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领兵前来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两派之间矛盾重重。在孙德崖的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他带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害他。

 

我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领部队救回了郭子兴。但是此事导致两派之间结怨更深,并加剧了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的局面。

我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我回到故乡募兵。我的小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许多村民听说我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加入。很快,我就募集了七百多名士兵,回到了濠州。郭子兴看到我的成果非常高兴,就提升我做了镇抚。

那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我觉得这些人半年都呆在濠州城里,没什么出息。于是,我从我新招募的士兵中选出了二十四个心腹,包括徐达、汤和等人,离开濠州,南下征讨定远。

征讨定远并招降豁鼻子秦把头等人

在南下征讨定远的途中,我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的民兵三千人,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我向东进发,乘夜攻破了定远横涧山上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被迫投降。

 

在缪大亨投降的军队中,我挑选了精壮的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继续南下征讨滁州。

认识定远名人李善长并收养儿子女儿

在南下滁州的途中,我遇到了定远名人李善长。李善长和我一见如故,他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我,只要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就能平定天下。我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并要求他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我很快攻下了滁州,我的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和他们的儿子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我。从他们口中,我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当时还有一个定远孤儿叫沐英,于是我将这三个孩子收养,改姓朱。后来,我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我在攻克滁州和和县时的经历

在我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因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而来到了滁州。我立即将兵权交给他,并展示了纪律严明、军容肃整的三万人队伍,让郭子兴非常欣慰。

 

在至正十六年(1355年),我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当即任命我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有一次我外出时,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我问他原因,他告诉我是在等父亲。我进一步询问后才得知,孩子的父母都在军营里,但因为父亲在守卫马队,他们不敢相认,只好假扮成兄妹。我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们的部队将会丧失民心。因此,我召集众将,宣布了军纪,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举得到了广泛传颂,深得民心。

在同一年,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嗣为副都元帅。我与他们通力合作,共同守卫和州。

在和州的地位和战略思想

我被任命为和州的左副元帅,而右副元帅是张天佑。虽然在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实际上,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我招募收编的。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也有许多人才,因此我事实上是这支队伍的主帅。

 

我在浙西驻扎了6年时间,借助覆船山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个战略是我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决胜策略

在我驻扎和州的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太平和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却没有船只,而且与和州相对。这时候,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我亲自处理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了元军的封锁,抵达和州。我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领军队冲杀,顺利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和船只,这一行动被视为我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并拥有了决胜的策略。

 

攻太平和稳固根据地工作

我们军队在量完粮食后,士兵想要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但是,我果断地命令人砍断船缆,让船只顺流而下,断绝了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便在我率领下一鼓作气,攻克了太平。进入太平后,我重申了军纪,并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我当即予以处死。因此,我们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我于是在太平兴国设置了翼元帅府,自己担任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我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第三次进攻集庆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我亲自统率水陆大军,开始了第三次进攻集庆。第三天,我们攻破了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于我。但是,我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在夜里我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由亲兵冯国用一人统领,我只留下了一些亲信守卫身边。

 

第二天,降军知道了这件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纷纷归附于我,为我效力。

获得平章和攻占各地方

当我在江南发起反元行动时,一些义士们纷纷来投靠我,表示愿意跟随我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我便攻下了集庆。进城后,我下令安抚百姓,并将集庆改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得到报告后,提拔我为枢密院同佥,并不久后,又将我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在应天,我设置了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由廖小安担任统军元帅,李善长则成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攻占了长兴,徐达克服了常州,而我亲自率众攻取了宁国。随后,赵继祖攻克了江阴,徐达则攻克了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我陆续攻占了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这样,我部便控制了江左和浙右各地,并与陈友谅部相邻。

当时,尽管我已经拥有了十万士兵,但我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则是张士诚,而西面是徐寿辉。虽然他们也都是反元武装,但张和徐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以及其他一些义士都愿意加入我的队伍,表示愿意跟随我打天下。

红巾军主力牵制元军、广积粮的实施

王、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的兵力。此外,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我的部队,这为我暂时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我邀请刘基来到应天(今南京),并任命他为我的谋臣。刘基根据当时的形势,向我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议,并且得到了我的采纳。

完成了高墙的部署之后,我着手实行广积粮。在最初的阶段,我们的军粮主要是依靠强征,也就是征收“寨粮”。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百姓的拥护。因此,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除了动员百姓参与生产,我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我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并派遣各将领在各地进行农田开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各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直到1360年,我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为了积累更多的粮食,我明令禁止饮酒。

不过,我手下的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却未能遵守这一禁令,而误食酒葫芦中的酒,结果被我斩首示众,以警示军队。

坚决执行军纪,网罗人才

胡三舍因私自酿酒获利,违反了饮酒禁令,我得知此事后下令将其杀掉。虽然有人曾建议我可以顾及胡大海的面子,并放过胡三舍。但我坚决要求严明军纪,因此亲手将胡三舍处决,以表明我的决心。

 

在努力争取民心的同时,我还在不断地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我在应天还修建了礼贤馆,专门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我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尊重儒士,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我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统一江南

我以应天为中心建立了根据地,但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是方国珍,南方则是陈友定。方国珍和陈友定的目标是保住土地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而陈友谅则是最强势的,我在攻占应天后便开始了与他的争夺。后来,我在众将的支持下,于1360年大败陈友谅的势力,成功将江南统一。

 

面对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是我面对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他曾是徐寿辉手下的大将倪文俊的部下,但后来却杀害了倪文俊,并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他认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自立国号为汉,改元大义。接着,他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想平分我的领土,这让应天民心惶惶。

 

我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应对策略,众说纷纭。但我的密友刘基却默不作声,我最终决定征求他的看法。刘基认为,目前最大的威胁是陈友谅,必须集中兵力消灭他。当然,陈友谅实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自己的部队士气低落,人民生活艰苦。因此我们可以设法等待他们深入,再以伏兵来攻击他们,很容易获得最终胜利。

我同意刘基的观点,于是制定战略,先诱导陈友谅深入我们的防线,再制造机会。我命令部将康茂才写信,派人送到陈友谅的营地,约陈友谅攻击应天,并表示自愿在江东桥作为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的早晨,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向应天,可是我们准备得早已下手。最终我们还是在伏击之中战胜了陈友谅的势力,由此成功统一江南。

陈友谅的失败和中原红巾军的削弱

陈友谅带领大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时,才发现这是一座石桥而不是木桥,他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的诡计。但已经太晚了,我的伏兵已经展开了攻击,最终陈友谅大败。我收复了太平,占领了信州和安庆。而陈友谅败逃至九江,第二年八月他又攻下了安庆。于是我率领大军直向陈友谅的老巢江州进攻,陈友谅被迫逃往武昌,我则攻下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的地区。

 

就在此时,中原红巾军的力量开始削弱。到了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趁机派出部将吕珍攻打了安丰,刘福通请求我前来救援。可当我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经被吕珍杀死了,我只能救出小明王韩林儿,并安排他在滁州安身。不料,就在我率军救援小明王时,陈友谅也认为是时机到了,于是率领军队进攻洪都。

我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了八十五天,最终我带着主力军队赶来营救。可到时刘福通已经被杀了,我们只能救出小明王韩林儿。陈友谅撤出围城,在鄱阳湖与我展开了决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的鄱阳湖水战,我们最终获胜,陈友谅的势力全面崩溃。

在鄱阳湖获胜,陈友谅被击败

我们在鄱阳湖进行了三十六天的战斗,最终利用小船的灵活性和火攻的策略,获得了胜利。陈友谅最终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我被百官推举为吴王,成立了百官司属。我仍然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为在1363年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了,所以历史上把张士诚称为东吴,而将我称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我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最终陈理出城投降。通过吞并陈友谅后,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后发动盐贼起义。在元末时期,在高邮自立为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到了1356年,他在平江建都。

 

消灭陈友谅后,我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了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和安丰等各县,并最终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

击败东吴,消灭张士诚

我计划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我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相继投降我,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我以重兵包围平江,开始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我派廖永忠前往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但在瓜州渡江的时候,我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入江底。接着,我宣布不再使用龙凤纪年,将1367年称为吴元年。

在平江战役开始时,我筑墙围城,同时造了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使用弓弩和火铳向城墙发起攻击,并且设有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据说张士诚反复无常,喜欢享受,并对部下很放纵。最后一天,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还在银椅上喝酒,左右的人递来桃子给他,但是一炮打来,他的脑袋就被打成了碎片。

我曾经多次派人劝降,但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最终粮尽后,城池被攻陷,张士诚被俘虏并处以死刑。

平江之战

张士诚曾以老鼠和枯草为食,并在箭用光后,以屋顶的瓦片为弹。直至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我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展开巷战相抵抗。最终,张士诚被俘虏,押往应天。我问话时,他不肯回答;李善长问他,他则大声咒骂。我不得已,命手下卫士用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已经47岁,东吴灭亡。

 

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我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来,我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我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军队,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宣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我对北伐做出了详细部署,不断扩充战斗力量,最终成功建立大明王朝。

 

北伐计划

我提出了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接着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再进兵大都。元朝此时势单力薄,没有战斗就可以获胜。最后,我派兵向西进发,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成功攻占。

 

北伐大军按计划行动。我让徐达率兵先取山东,然后向西进攻,攻下汴粱,最后挥师潼关。我在汴梁坐镇指挥。

建立大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我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我封授诸将为公侯,其中五位大将和一位大臣成为开国元勋。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我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济国公丁德兴为济国公,而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为郢国公。次年,我在鸡鸣山建立功臣庙,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以徐达为首,其次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和张德胜。

功臣祠的规定

我留下了二十一位功臣的名字,其中已去世的被供奉像祀,未去世的只留下空位。此外,我还规定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和丁德兴这七人都要在太庙里配享祭品。

 

北伐之战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我指挥各路大军沿着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着三宫后妃和皇太子等人开着健德门逃出大都,并经过居庸关逃奔上都。他们弃城而逃,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的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掌握着重兵且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统治了98年之后,明朝夺回了在长城以内的领土,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洪武时期的政治措施

在我在位的期间,我下令农民归耕,并鼓励垦荒。我大力发展移民屯田和军屯,并组织各地农民展开兴修水利的活动。同时,我还积极推广种植桑、麻等工作。

 

洪武时期的经济政策

在我当政期间,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并积极推行新的耕作方式。我还鼓励种植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例如棉花。此外,我力图消除社会阶级对立,缩小贫富差距,推行解放奴婢政策,减免赋税,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严惩。我还派人到全国各地去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通过这些努力,社会经济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离世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我在应天皇宫驾崩。在遗诏中,我说“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我被葬在紫金山的孝陵,后被尊谥为“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为太祖。我的逝世结束了我三十一年的统治,由我的太孙允炆继承了我的王位。

我的谥号变化

在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我的谥号被增加为“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在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我的谥号又改成了“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我的政治措施

中央集权

 

一、中央清理权臣

我在当政初期,对官僚机构进行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在明初时代,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由左、右丞相等高官管理,容易和皇帝发生矛盾。胡惟庸时期尤其严重,势力膨胀,威胁皇权,同时懈怠政务。因此,1380年我以擅权枉法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相关官员,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立丞相职位。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蓝玉谋反,我立即让人逮捕他,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要求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我当即下令将蓝玉和他的同党处死,并清理了一批可能存在的权臣。这些措施帮助我加强了中央集权,保持了皇权的稳定。

清洗和株连

当年蓝玉谋反案发生后,我嘱咐审讯官要搜集清楚证据,然而在詹徽担任审判官时,审讯官没有把事情做好,让詹徽在诏狱里挑起了这件事。我非常愤怒,立即下令让武士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判,我下令过了三天,将蓝玉处决了。接下来,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了四万人。

 

1382年,为了监控官员,我改组了管辖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成立了锦衣卫。我授权锦衣卫进行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活动,并由我直接掌控。锦衣卫设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采取了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我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导致许多大臣惨死于杖下,包括工部尚书薛祥。我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官员。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时,我询问他昨晚在家是否喝酒,是否请了客人,宋濂如实回答后,我表示满意:“果然未欺朕。”

然而到了晚年,我逐渐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放弃了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地方改革

我决定废除行省制,取而代之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它们分别负责行中书省的职责,互相牵制,避免了地方权力过重。我还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设立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打击污吏

因为我出身贫苦,曾受到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登基后发起了“反污”运动,针对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污吏。

 

首先,我决定格杀勿论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当年我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了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贪污现象非常严重。我大怒,立即发布诏令:“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我还宣称: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都一定要严惩到底。

其次,我决定从自己身边开始“开刀”。

整治官场腐败

在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起家的功臣,导致官场腐败,他们有恃无恐地贪赃枉法。

 

我深知腐败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因此对这些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