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明代茶马贸易的几个问题

明朝全国性贸易城市_明朝贸易与经济_明朝对外贸易的状况/

关于作者

吴牧,1958年出生,民族学博士,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翔是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博士生。

介绍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点:(1)明代茶马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私茶泛滥,这是极其不合理的茶马比价造成的。 (2)明代官员的腐败和国家行政能力的低下,也是明代茶马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 (3)藏区茶叶需求量巨大,仅靠向政府“有偿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相当一部分“野粉丝”得不到“酬茶”,这也是私茶出现的原因。 (4)私茶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种经济活动,必然需要市场的扩大和自由贸易的实行,因此私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在这些观点中,第一种观点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几乎所有著作都持有这一观点。 第二种观点是第一种观点的补充和延伸。 第三种和第四种观点更注重宏观解释。 尽管本文作者之一吴牧曾与金彦宏合作在《西藏研究》创刊号发表《明初茶马贸易衰落原因再分析》 2014年,他对上述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但讨论不够深入,观点不够明确。 ,论证不够深入,有必要进一步讨论。

为了更好地讨论,本文将明代茶马贸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洪武、永乐两朝垄断茶马贸易的阶段; ; 弘治以来茶马贸易改革的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洪武、永乐两代茶马贸易

垄断

这一阶段茶马贸易的主要特点是:(1)洪武、永乐时期,朝廷对茶马贸易实行全面垄断,包括交易时间、地点、数量、方式、价格、等,商家不得参与。 (二)茶马不合理的比价导致民间茶叶生产随意,但尚未对官方茶马贸易构成足够的威胁。

我们认为,明朝廷之所以对茶马贸易实行国家垄断,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明朝是茶马贸易的最大买家。 明朝是一个马匹资源非常匮乏的朝代。 战马的来源一直是朝廷关心的重要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马政”。 所谓“国之大政在军,军之大政在马”,“军政以马为重”。 万历《大明会典》记载,永乐年间,全国有军马34万匹,分布在北方各城镇,其中甘肃镇军马不足3万匹。 明代军马的来源主要有五个:一是从战场上俘获的。 例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命陕西西宁卫,俘获北伐马牛羊九千三百匹”。 “八十三是用来养军的”; 一种是通过与周围游牧民族的贸易获得的; 另一种是通过私人饲养马匹获得的; 二是来自西北游牧民族和西域各国的贡品。 另一种是从国家马场饲养的马匹中获得,国家马场饲养的马匹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来自上述渠道。 由于北元王朝的存在,明朝与藏区的茶马贸易实际上成为了上述五个渠道中最重要的一条。 事实上,无论是官方的还是私人的茶马贸易,马的最终目的地都是明朝宫廷。 因此,作为最大的马匹买家,明朝对于茶马贸易的实施方式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2)明代茶叶资源丰富。 明代茶马贸易所用的茶叶,主要产于四川、陕西的汉中、保宁、成都茶园。 朝廷征税将茶叶运往西北,称为“衣马西番”。 其中,四川省有八茶产区477个,茶树238.7万株,茶户315户,年产茶叶1.9万斤。 朝廷在刁门、永宁、筠连等剪刀叶茶产区设立永宁第一茶局,称界首镇,年产茶叶18.8万公斤; 崖州茶一局,名“刁门”,年产茶叶41.2万公斤; 成都茶局三局:官州,年产茶叶7430斤;安州,年产茶叶13000斤;君连州,年产茶叶296000斤。 政府向官员征收什一税。 弘治年间,明朝廷给杨一清回信说:“查出了洪武、永乐年间的旧规,每三年一次,番人要送马一万四千五百一匹,价茶运往四川保宁。”等地州预约,100万斤前往西宁等地收储。内西宁茶马收收31.697万斤;贺州茶马收收45.43万斤;桃州茶马部门收收22.9万斤。” 三年内,向西宁、贺州、洮州三大茶马运输茶叶100万斤,平均每年向三大茶叶公司运输名贵茶叶30万斤以上。 茶马司,本次仅限甘肃、青海两省供应那玛茶发。 如果加上四川茶马司和那马茶法以外的官茶需求,明代每年的茶叶供应量相当大。

丰富的茶叶资源使明朝成为茶马贸易中最大的茶叶供应国,进而巩固和增强了明朝在官方茶马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三)官营垄断茶马贸易是实现“以茶治外”的主要手段。 明代官方实行的茶马贸易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马匹。 朱元璋曾毫不掩饰地说:“制戎、狄之道,是轻视其所拥有,而珍视其所拥有。 我国则论茶,以资换马,以供国用。” 所谓“供国家使用”,是指明代官方茶马贸易除了获得军马之外,还有政治需要,即利用官方茶马贸易来实现军事目的。 “以茶治民”、“安定地方”的目标。 在后人看来,这个目的的重要性甚至比茶换马本身还要重要。 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邀河州诸部落,以茶换马,皆降”。 杨一清在《为恢复茶马旧制,安抚繁邑,安定地方政事》中说:“建国之初,蛮夷分散各地,各部落分部,驻所所所,授官衔,相连,送马为枝,以茶价,以知虽远小夷。 ,皆为君王臣民,志在华夏,不敢背叛……堪堪数万铁甲兵,此乃制西人、制北方俘虏的上策。上一代被省略了,但这是我们朝代所独有的。” 嘉靖年间茶叶监察御史刘良庆说:“陕西设三茶马司,采茶、买卖马匹,虽是边军征伐之用,实则与繁邑有关。”归来……这是为了控制番人的性命,坚固华夏的壁垒,断匈奴的右臂,必须用普遍的眼光来看待。” 不过,为了达到“以茶控范”的目的,最后还是在明初。 最好的办法就是垄断官营的茶马贸易。

明朝全国性贸易城市_明朝贸易与经济_明朝对外贸易的状况/

(4)政府对茶马贸易的垄断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明初,茶马比价是朝廷凭借其垄断地位强行设定的。 除少数茶马价格对比达到每马120斤茶叶的市价外,大部分都在每马40斤至80斤茶叶之间。 明朝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里垄断的茶马贸易成为朝廷攫取巨额经济利益的前提,但扭曲的茶马比价也导致民间茶商铤而走险,走私私茶。

(5)明朝可以利用强大的行政资源来维持官营茶马贸易的垄断。 这里所说的行政资源,是指国家可以为官营茶马贸易设立专门机构,如四川等地的茶盐转运部门,负责监督茶税征收和茶叶运输,贺州、西宁、道教办事处主管贸易和仓储。 舟州、崖州、陕西茶马司等。二是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打击非法茶叶贩运,维护官营茶马贸易,如《那马茶法》《金牌信》等三是指国家拥有一支高效、廉洁的管理团队。

(6)明朝初期,朝廷有能力调动大量军队和民间来保障官方茶马贸易中的茶叶运输。 杨一清曾描述洪武、永乐两代茶叶运输的基本流程:“川、陕、布尔司各司管运。四川军民运输至陕西边境,交由陕西军调茶马,部门送茶。” 明英宗时期仍实行朝廷任用军队或雇佣民间而不是商人或其他人员运茶的做法,英宗九年(1444年)有“赐三茶”的记载。 《陕西运茶兵月粮粮办法》。本文之所以单独列出本文,是因为本文的所有论点都是从这一点出发,但这一点在洪武、永乐两朝尚未构成问题。 。

了解了洪武、永乐两朝为何实行官方茶马贸易后,接下来讨论的是:

(一)洪武、永乐两代伴随官方茶马贸易而来的私人茶叶贩运是否对官方茶马贸易构成了致命威胁。 毫无疑问,洪武、永乐两朝私茶的出现,是由于宫廷不合理的茶马比价所致。 这一时期的私人茶叶贩运不仅来自私营部门,而且来自“近年世界各地的茶贩,多为将官和军官子弟”。 为了防止私茶贩卖,洪武、永乐两代颁布了许多严禁私茶的法规。 首长亦须考官。”“私茶出境者,处死;关口不察者,处死。”“祖茶马禁。” ,淫乱是罪,会导致死亡。”洪武三十年(1397年)六月,欧阳伦的女婿欧阳伦走私茶叶。 第二年,朝廷进一步规定:“单子公布后,侍卫若不严格遵守,将私茶放出境,处以死刑,其家人将被处以死刑。”迁都,皆同罪;卖茶者斩首,妻儿入官。” 。 永乐六年(1408年),圣旨:“走私者出国,若被带至官府,犯人及吏部首领,不慎不慎,处死,并处死”。同时处决,家属搬迁,货物送官。”

在如此严峻的法律压力下,现阶段私人茶叶贩运的规模,无论是人数还是贩运数量都非常有限,宫廷内的气氛也极其不利于私人茶叶的买卖。 杨一清回忆,洪武、永乐时期,贩卖私茶会被判处死刑,所以当时很少有人敢冒险。 即使有一两个人卖私人茶叶,也只能搬四五公斤,最多十公斤。 与现在卖私茶的人不同,他们张扬,不惧政府。

上述记载表明,洪武、永乐两朝对私茶买卖的打击十分严厉,甚至杀害了当朝太子以警示他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遏制非法茶叶来源的作用。 因此,洪武、永乐两朝虽有民间卖茶,但不足以对官方茶马贸易构成威胁。 现阶段认为走私茶叶导致茶马贸易衰落的观点显然夸大了走私茶叶的破坏力。

(2)茶叶市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官营茶马贸易无法满足。 从理论上讲,藏区对茶叶的需求确实大于官营茶马贸易的供给能力。 但洪武、永乐两朝的表现证明,政府拥有的茶叶资源完全可以满足藏区的需要,所以无论是“通融”,还是朝廷欢迎茶马贸易,无论是赛马或其他形式的茶马贸易,绝不仅限于“赏茶”。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下令河州等地禁止私售官马。 拥有吐蕃无印的马牛羊杂畜,无论多少,若渡河出卖,官吏阻拦,即是犯罪。 洪武三十年(1397年),“兰州使者多干、五四藏,携私茶出境,守门人持之,请以法带之。”上曰:‘禁为防海关官员及人。卖仇杀,远方的人自用,暂时被封杀也不用担心。 永乐三年(1405年),四川布政司说:“以马换茶者,严禁将私人茶叶、布帛、蓝纸等物品带出关。现今商人常以马换物。”茶等布品,司行禁,又顾虑远人,曰:‘关关互通,故京为国用,远人用之。来吧,他听听。”相当一部分“叶粉”因为相距较远或因部落壁垒无法直接参与茶马贸易而无法获得“赏茶”。 ,他们可以间接获得茶叶,但这种贸易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明朝贸易与经济_明朝全国性贸易城市_明朝对外贸易的状况/

(3)明代官员腐败和国家行政能力低下是明代茶马贸易衰落的主要因素。 这个问题乍一看谁也无法否认,但实际上洪武、永乐两朝的主张基本是站不住脚的。 洪武、永乐两朝是明朝最廉洁、国家行政能力最高效的时期。 官场不存在大规模腐败现象。 因此,现阶段即使出现官员腐败,对民间茶业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四)私茶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这很大程度上是当代市场经济的一些原理在市场经济极其不发达的明初汉藏走廊地区的运用。 我们认为,除了茶马比价不合理之外,洪武、永乐两朝的官方茶马贸易,合理因素远多于不合理因素,更何况,官方茶马贸易不仅仅是茶马贸易的一种形式。经济活动。

第二阶段:宣德至成化年间官营

茶马贸易正在减少

现阶段茶马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一)这一阶段私人茶叶泛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无力运输茶叶,导致官方茶马贸易极度萎缩,以至于官方茶马贸易不得不暂停。规模大、时间长。 明朝的官方文献对此有大量记载。 宣德年间,参政四川政事的李亨奏报:“户部勘察,命云州茶马司茶叶六十万斤,赴陕西。因松潘等地的盘匪,毕派兵围剿、抓捕附近各县,军队溃散,派成都等州60万余人运货,军民不足,所以奏请停运,大臣获夏元吉通报,曰:“四川危难,民困。 现在部队补给确实很困难。 恢复是安全的。 不急则乱。”民不安则不安,不安则怨,怨则委屈,宜遵恒所说。凡是在任何部门有买办的,都应该勒令停止。 杨一清曾尝试用官银买茶,到义马用茶。 虽然这样可以为政府节省不少开支,但唯一让他担心的是,需要大量的官员来运送茶叶。 可见,动用大量官员运茶,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对此,户部证实,如果按照洪武、永乐的旧做法,四川军民将茶叶运至陕西交界处,然后陕西军民再将其转运至各茶马。公司。 这样千里的运输,需要巨大的开支,朝廷也会捉襟见肘。 因此,自宣德、正统以来,面对北元的战乱,朝廷必须优先保障粮饷的运输。 至于官营的茶马贸易,则很难开展。 至今已停60多年,至今仍未恢复。 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明朝政府亲自结束了洪武、永乐两朝的官方茶马贸易。

朝廷缺乏运茶的官兵或平民。 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军队在与北元的战斗中伤亡过大。 比如“土木事件”,明朝军队50万所剩无几; 另一方面,官员和贵族亲戚众多。 他们侵占军队农田,迫使军户无家可归,逃亡外地。 仅正统三年(1438年),明朝清军御史就清理逃兵120万。

政府被迫停止官方茶马贸易的直接后果是私人茶商的大量进入,迅速填补了官方茶马贸易缺失造成的市场空白。 在茶马贸易中,私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无力调运茶叶是现阶段官方茶马贸易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而民间茶叶泛滥只是结果。

(2)由于现阶段私茶泛滥,茶马比价普遍跟随市场。 政府强制的茶马不合理比价已被撤销。 因此,现阶段基本不存在市场价格导致私茶泛滥的问题,而是市场份额的变化导致私茶的泛滥。 洪水。

(三)严禁出售私茶和泛滥私茶。 现阶段,朝廷在禁止私茶贩卖方面仍沿袭洪武、永乐时期的法律。 然而政府和军队无力运输茶叶,导致私茶泛滥,这让政府陷入了非常无奈和尴尬的境地,不得不对私茶贩运视而不见。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禁止私茶销售只是流于形式。 正统十年(1445年),朝廷组织“运茶四十二万斤入川、陕西,并从桃州等茶马公司购马”。 由于数量巨大,朝廷只得派刑部尚书丁玄以金章信全程督办。 事实上,“每年运茶至范州时,桃州等三守官常带私茶,造成茶价亏损,马匹不足”。 于是,陕西右使王宪建议效仿永乐的做法。 尚设监察御史,分别督办事务,纠正旧弊。 此案说明,在私茶的侵蚀下,朝廷官员的腐败早已渗透到基层。 因此,可以说是私茶泛滥导致了官员腐败和国家行政能力低下,而不是相反。 然而,官员腐败和国家行政能力低下反过来又导致了私人茶叶的进一步泛滥。 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相辅相成。 所谓官员腐败和国家行政能力低下导致私茶泛滥,恰恰颠倒了两者原本的关系。

明朝贸易与经济_明朝全国性贸易城市_明朝对外贸易的状况/

(4)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民间茶叶销售方式多种多样。 杨一清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私人卖茶,主要是官宦贵族家族玩的,他们手握大权,呼风唤雨。 第二类参与者主要是边境城镇的军人和平民。 他们熟悉当地各民族的语言,靠着熟悉和道路,齐心协力,流浪在部落之间。 第三类是内地中小型私营茶叶贩子。 这些人都在趁着现阶段法律放松之际,相互勾结,贩卖私茶。 不过,杨一清所说的只是冰山一角。

第三阶段:弘治以来茶马贸易改革

现阶段茶马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一)茶马贸易市场越来越大,但茶叶税收却没有增加。 私茶的泛滥,不仅扩大了茶马贸易市场,而且促进了茶园的种植。 自所谓成化时期以来,户籍日益增多,茶园数量也随之增加无数,但问题是,宫廷内的茶班数量并没有增加。 “汉中一个政府,每年的学费不到3万元,但商人收入超过100万元是常事。” 原因正如杨一清调查所指出的: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皇亲国戚和顽固官僚到山区勾结行贿,暗中与藏人勾结,以获取暴利,藏区各部委不愿与朝廷进行贸易,马政的心情越来越郁闷。

(2)国家急需战马,而马匹主要来源之一的元马寺却陷入无马供应的困境。 明初,太仆寺在西北地区已有多座元玛庙。 仅陕西省(包括今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境内就分布有监狱12座,花园48座。 畜牧业养殖规模空前。 如果按明代上院1万匹、中院7000匹、下院4000匹马计算,陕西元马寺马匹数量不下24万匹。 但随着土地兼并加剧,陕西元马寺弘治年间,牧场面积从13万多亩锐减到6万多亩,24万匹军马只剩下2000多匹。 马政一落千丈。 这也是朝廷急忙派杨一清清理马政、监督茶马贸易的原因。

(三)创新茶马贸易模式。 在新的茶马贸易模式出现之前,茶叶的转让一直困扰着朝廷。 这个问题一日不解决,藏区的“那玛查法”就无法恢复,朝廷对边境藏区的控制也无法发挥作用。 。 明朝政府试图通过“招纳马投资”或“开设中粮茶业”、消灭陕西、甘肃茶马公司等措施来扭转困境。 但这些尝试仍然聚焦于官营垄断,难以解决如何打破官营茶马贸易的问题。 运营的根本问题——茶叶转运问题,目前仍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的困境,杨益清经过反复调查、周密筹划,相继推出官商联办茶马贸易的措施,将政府对茶马贸易的垄断改造成政府监管商业的模式。官商合作销售,即“生中国茶”与“生茶发”的结合。 这个模型直到嘉靖年间才最终完成。

官商合办的茶马新贸易模式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政府监管的商业运输。 具体来说,茶商向政府购买“门票”,注册有限。 茶商凭“发票”到政府指定的产茶区收购茶叶,然后按照规定的重量压装袋,运到指定的茶马部门。 每张“票”可购买真茶100斤,附带损耗茶10斤,称为“茯茶”(俗称“辅茶”、“茯茶”),共计110斤。 “饮条”也可称为“茶饮”或“饮”。 第二部分是官商联合销售。 茶商随“茶饮”、“茶余”过沿途检查站,将茶叶运至边境地区时,一半交给当地茶马公司,由茶马公司按成本价收购。然后实施“Nama差价配送”。 每个地方运到查马西的茶叶不得超过10万公斤,一般为7万至8万公斤。 每个茶商的茶叶销售量不能超过10000斤,1000斤茶叶的价格大约是50两白银。 茶商送去茶马后剩下的另一半茶叶,可以在当地按市场价出售。 销售收入足以支付成本并赚取利润。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茶商必须向朝廷购买“门票”。

明朝对外贸易的状况_明朝全国性贸易城市_明朝贸易与经济/

The reformed tea-horse trade model first solved the problem of tea transportation by the imperial court, and also greatly helped alleviate the imperial court’s shortage of funds. When the imperial court regained sufficient supply of tea, “Namachafa” returned to its original scale from its long-term suspension. Later, the imperial court replaced the “golden letter talisman” that was forced to deactivate with “Kanhe Nama”. During the Jiajing period, Liu Xilong, the censor of Shaanxi Province, made four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tea-horse trade: First, abolish the government-operated tea transportation. Originally, transporting tea from Hanzhong to various tea horse companies required more than 20,000 taels of silver to hire laborers every year, which was extremely expensive. From now on, tea merchants should hire tea men to transport tea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of transportation. In this way, the government only needs one thousand taels of silver every yea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second is to open in order to call for easy. In previous years, the amount of tea in Kaizhong was only 600,000 jins, but now it has increased to more than 1 million jins, causing the government’s tea to pile up and rot, making it difficult to trade. From now on, the amount of tea produced in Kaizhong will be limited to 800,000 jins per year. Of the 400,000 jins handed over to the government, 300,000 jins will be used for “Namacha distribution” and the rest will be stored for future use. The third is to clean up the old tea in stock and eliminate the disadvantages of exchange. The fourth is to provide monthly food and salary to the Yuanmasi herding army, treating them equally with Cao’s army. These suggestions were adop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which further improved the tea-horse trade.

In the new tea-horse trade framework, the main body of the tea-horse trade was monopoliz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or regulated by anarchy as the government, merchants cooperated, and was market-oriented. However, the new tea-horse trade has given rise to new forms of private tea, that is, i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there are more unscrupulous tea dealers; in the transportation process,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entrainment” of private tea; in the sales process, unscrupulous traders will The tea leaves of inferior quality and high price are sold to the government, while the good tea leaves are sold by themselves to make profits.

综上所述

(1) The unreasonable tea-horse price comparison was inde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of private tea in the first stage, but it is exaggerated to think that the resulting private tea was the culprit of the decline of the official tea-horse trad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unreasonable tea-horse price comparison mainly appear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In the other two stages, it almost disappeared.

(2) The Ming Dynasty was the main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of the official tea-horse trade, which was mainly due to the court’s inability to transport tea. It i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at private tea has flourishe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tea-horse price comparison and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placement of the main operators. The proliferation of private tea has given rise to official corruption, and official corruption has further accelera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private tea.

(3) The reform of tea-horse trade first solved the problem of tea transportation. The new model is to introduce tea merchants into the tea-horse trade, and it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government and businessmen.

(4)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private tea in the tea-horse trade in the Ming Dynasty were different factors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were also different. Only by dynamically observing and studying the tea-horse trade can we avoid uniform deter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