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无能的明朝帝王,让人好奇其统治背景。

迈畅明朝历史网

 

 

明朝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长子。他在皇位上的表现被认为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为平庸的。在其父朱棣仍然健在的时候,朱高炽就与其弟弟汉王高煦和赵王高燧之间发生了明争暗斗,丧失了继承大位的稳定性。尽管最终他在父亲过世后成功继承了皇位,但他执政的时间却短暂而无成果。在即位后仅八个月就驾崩,成为明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他统治的时间甚至比后来坐了一个月龙椅的泰昌帝还短。
朱棣不喜欢长子高炽的一个原因是他过于仁厚忠诚,有些过于胆小怯弱,没有他爷爷和父亲那种英武刚毅之气。这种性格不像一个掌管天下大部分事务,让臣民顺从恭敬的帝王。其次是他身体状况不佳,患有严重肥胖症,行动不便,必须依靠两个人的搀扶。相比之下,他的祖父和父亲都站在马上,弘扬着威严的形象。据《明通鉴》的记载,永乐皇帝朱棣不赞同长子朱高炽担任皇储的原因,是他认为这位皇子温文尔雅、善良仁厚,对治理国家的能力不足,并且在处理政务时缺乏果断力和坚定性。此外,朱高炽身体状况不佳,患有严重的肥胖症,行动不便。这与朱棣豁达果决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期望儿子有强健的体魄,君临天下。 而仁宗身边还有两个弟弟,其中次子朱高煦更是雄才大略、英武果断,曾经在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战争中表现出色,甚至直接参与领导军队远征。在这场战争中,朱棣曾对自己钟爱的朱瞻基公开表示,他看好的是次子朱高煦继承大宝座,因为高炽及其家族的治理能力不足、与弟弟之间存在剑拔弩张的关系。但因为明朝有嫡长继承制,最终还是朱高炽成为了继承人。 然而,朱高炽的婚姻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皇后张氏是一位见识广博、聪明伶俐且顾家爱民的贤内助,与朱棣的徐皇后、马皇后并称“永乐三后”。张氏为仁宗生下了一位儿子,名为朱见深,十分得宠于朱棣。这也是仁宗最终能成功入承大宝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朱高炽的治理能力、领导魅力以及身体状况都未能引起朱棣的信任和器重。再加上弟弟的威胁,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最为平庸和窝囊的明朝皇帝之一。据史书记载,张皇后得到和婆婆的良好关系并非易得。在大家庭中,婆媳关系是第一大难题,而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说明她具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宋朝类似,外戚很难干预政治,因此皇后们多数都备受器重。 仁宗的身体肥胖一直是他减肥的难题。尝试减肥对他来说更加困难,因为他已经步入中年。尽管减肥不见成效,但减肥本身也是一种表达姿态的方式,仁宗仍在为此努力。朱高炽成为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无法公开批评父亲仁宗,但他内心可能怨恨颇多。由于他一生都生活在仁宗的阴影下,他对父亲喜欢的长子朱瞻基并没有好感,甚至怀有怨恨,因为长子的地位远高于自己所钟爱的第五子(襄王)。在朱棣生前,他多次表示立太子朱高炽的决定是因为他喜欢长孙朱瞻基,明显向臣民表明,只有长孙才能继承高炽的皇位。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给他的自尊心带来了巨大伤害。 据史书记载,在朱棣的统治期间,他多次率领军队出征,皇太孙朱瞻基都随行前往。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的一次出征中,朱棣特别提到皇太孙随行:“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 这表明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朱瞻基很有可能成为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帝朱棣多次率军出征,他一直很看重自己的孙子皇太孙朱瞻基,认为他聪明英俊、勇敢过人,懂得军事战术,可以理解士兵的艰辛,能够明白征战之难。他还强调,不应忽视文学和武备,每天在军营的空闲时间里,应当与朱瞻基讲授经史知识,以培养他的典雅望闻。明显地可以看到,朱棣对孙子的培养比对儿子要认真得多。 仁宗作为皇帝当上位之初,其实是因为儿子的声望和影响力。然而,他对儿子朱瞻基有着莫名其妙的嫉妒情绪,这种情绪或许可以理解。但是,有人断言如果仁宗能再多当几年皇帝,就有可能废除太子的继承权,让其他儿子继位。但是,这种说法纯属臆测。仁宗对儿子感到不满很正常,但是废除太子的继承权涉及到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的未来,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仁宗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中都能应对得当,展现了自己深思熟虑、行事果断并具有卓越智慧和忍耐力的特点。 朱棣在带领自己的二儿子南下作战时,建文帝的军队实行了“围魏救赵”的计策,派遣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此时燕王的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救援,局面可能变得非常被动。尽管情势十分危急,但朱高煦想了一想,决策周密,最终取得了胜利,表现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敏捷的应变能力。朱高煦是一个厚道老实、富有主见和非常理智的人,这样的特点正是一个伟大统治者应有的品质。朱高炽在北平城守卫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即使多病肥胖,他仍然带领老年和体弱士兵坚守城池,甚至自己亲自登城督阵,激励士气。最终,南军无功而返,他成功保护了根据地,这成为日后获得继承权的重要资本之一。 在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他依身份担任太子,被派往南京集权。明成祖怀疑太子有过分的行为,并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他还叮嘱胡濙,要求他密切注视皇太子的行为动态,并及时密报。一般来说,面对皇帝的看重和威胁,大多数官员会迎合上意,协助收集太子的不良言行。然而,胡濙被太子的真诚与谨慎所打动,向上述问题进行秘密汇报,明成祖得知后取消了对太子的异常猜疑。 朱高炽之所以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清醒地认知到了父亲和自己面临的处境。面对文武双全的、却又毒辣阴险的明成祖,他既不能采取卑躬屈膝的态度,也不宜针锋相对。他选择了以稳定不变应对多变的情况,秉持不偏不倚的立场。朱高炽深知老实地做事,守规矩是上策。他最终能够成为皇帝,并比他的两个弟弟表现更出色,胜利的秘诀在于他尽职尽责,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插手过多其他领域的事务。有时,这样的朴实方式反而更为有效。 尽管仁宗执政时间并不长,但他赦免了许多建文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止了许多苛政条例,停止了永乐帝期间的大规模战争,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欣慰,也为文化复兴铺平了道路。相比洪武、永乐两朝,读书人的待遇也得到了提升。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甚至痛惜他的执政时间过短。从个人才能而言,他似乎不像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与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比,相对平庸。但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尊重臣民的能力,尽量减少干预臣民的职责,以规范为基础去治理天下。这样平庸的皇帝,对百姓带来的福祉远远超过那些个人能力很强,却劈头盖脸乱搞、自我欣赏的皇帝,如商纣王、秦始皇和隋炀帝等人。因此,朱高炽被追尊为“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