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明代沉船: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链条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在南海西北坡发现两艘明代沉船。 文物数量庞大,年代清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那么,南海的明代沉船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意味着什么? 海洋考古学的未来是什么? 近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大顺就此接受了《陶中华》的专访。

记者:过去人们比较关注土地考古。 南海明朝沉船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肖大顺:南海西北坡沉船的发现,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突破。 与陆地考古相比,人们对水下考古相对陌生,对海洋考古的重大发现充满好奇。

早在2007年,重达5500吨的南宋“南海一号”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来,曾轰动世界。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沉船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远洋商船。 出土文物18万余件,是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

“南海一号”沉没的水深只有24米。 一般来说,30米以上的水下考古工作难度很大。 此次公布的沉船位于1500米以下的深海,由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发现。 深海考古是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 无法进行人工打捞作业,必须使用深海潜水器或水下机器人。 还需要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各学科、各领域的支持,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和技术水平。

两艘沉船中,一艘主要装载瓷器,散落在数万平方米,最大厚度超过3米。 估计数量超过10万件,体量巨大。 初步判断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驶出中国的商船,命名为“一号”。大小相似,堆放整齐。 初步判断为一艘从海外驶往中国的船只。 它的年代可追溯至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被命名为南海西北陆坡第二号沉船。 (以下简称2号沉船)。 这是继“南海一号”之后的又一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

记者:目前,南海西北坡两艘沉船发现的文物揭示了哪些历史信息?

肖大顺:一号沉船上堆积的货物有青花瓷、青花碗、绿釉器、酱釉壶、红绿彩、青花等餐具。 以明代“南澳一号”沉船遗址为标志的瓷器,我们可以判断,青花瓷中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出产于景德镇的相关窑址,也有漳州窑出产的。 .

酱釉罐是储物罐的一种,又称“广式罐”。 唐宋以来,广东大量生产。 明清时期,福建、浙江、东南亚等地区也相继出产。 酱釉罐在东南亚、波斯湾、东非等许多地区的贸易港口均有发现。

2号沉船上堆放的大量原木应该是运往中国的珍贵阔叶木。 明末海禁开放后,大量来自东南亚的紫檀、花梨木、楠木等名贵硬木进入中国,用于宫殿、园林建筑和家具制作,尤其是作为建筑的中流砥柱。以天然木材纹理为主要审美特征的明式家具。 木材。 王世祥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指出,印尼人不仅把紫檀卖到中国,还从非洲进口,转卖到中国。

记者:此次南海明代沉船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有何历史价值?

肖大顺:以往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沿海和岛礁周边开展,但此次调查是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进行考古工作。 目前,南海有100多处古沉船遗址。 将这些沉船遗址连接起来,对于研究南海贸易航线具有重要意义。

一号沉船驶出中国,二号沉船从海外驶入中国。 虽然来来回回是两个方向,但两艘船的船龄相仿,沉没的区域也大致相同,相距只有十几海里。 由此可见这一点的重要性和这条商路的繁忙程度。

可以说,位于南海西北坡的深海沉船点,填补了古代南海近海航道缺失的一环,完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历史链条。 .

其实,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沉船资料。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发现一艘唐代沉船,沉船上载有大量瓷器。 1997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发现了一艘五朝十国时期的沉船,并发现了南汉“贵阳鉴”和“干亨重宝”字样的银项圈。 2007年整体打捞的“南海一号”属于南宋沉船。 2012年,在福建漳州胜北屿海域发现一艘元代沉船……

葡萄牙人于16世纪首次越过马六甲到达中国的珠江三角洲。 在广东沿海岛屿的葡萄牙早期贸易基地的部分遗迹中,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红绿瓷器。 其中,部分瓷器上开始印有葡萄牙王室的“十字”标志,这标志着中国与欧洲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 . 此次在南海西北坡发现的这艘深海沉船属于明朝中晚期,正值大航海时代来临,是南海航海沉船的典型代表。和来自西方。

一号沉船应该是从我国东南地区向西航行。 同一时期,在南非海域的圣本托号和圣若昂号沉船中发现了大量青花瓷遗迹。 那一时期,伊朗、土耳其的皇宫都收藏青花瓷,欧洲皇室也收藏,对中国青花瓷十分推崇。

东南亚靠近中国,掌握了制瓷技术,但其青花瓷的色泽和质量不如中国产。 明朝海禁时期,东南亚和日本伊万里的瓷器一度盛行。 但海禁之后,中国瓷器重新占领了市场。

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陆海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土地考古丰富了丝绸之路的研究,此次发现的南海沉船为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实物。 从这样的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来审视南海沉船事件,更有价值。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海洋考古的未来前景?

肖大顺:文物遗址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和展示历史的物质载体。 南海西北坡的深海沉船,是古代中国从南海到印度洋沿岸,乃至远至欧洲,国际贸易圈繁荣的重要见证。 物理信息。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海洋考古的前景十分广阔。 这次在深海只发现了一两个地点,以后应该会发现更多的沉船地点,涵盖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

通过这些海洋考古发现,我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分布将更加清晰完整,对海上丝绸之路网络和贸易活动的研究将更加细致,也将有大量新鲜的资料可以分享海洋考古成果与公众。

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从陆地到海洋,考古也是如此。 从陆地野外考古到水下考古是一个突破口,从近海考古到深海考古又是一个突破口。 未来,陆地考古与近海、远海考古的深度融合、互补、双向互动,必将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研究人类海洋活动,更深入地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深度。

受访者简介:

明朝经济超过宋朝了吗_宋朝和明朝经济谁更强_明朝贸易与经济/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大顺。

制片人|杨新华

协调人|康坤权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