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网页上有这么一段话:
在中国,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皆视为大逆不道,要处酷刑的。就制度上来说,明朝不只帝王陵寝规制有了创新,保护陵寝的制度也是最为完备的,而且量刑很重。
据《明史·宗室传》载,襄王朱楸第一任夫人孟氏的墓被盗的事情引起明英宗的高度重视,命令京官参与监查。即便是盗墓贼的家属也会被连坐处罚。这一严厉政策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古墓,更体现出了明朝对文物的珍视。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盗墓行为屡禁不止,但对于明朝来说,对盗墓行为的打击更为严厉。为了保护古墓和文物,明朝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对盗墓行为进行了严惩,让这个行业不得不屏气凝神地胆战心惊。我看到网页上有这么一段话:“会典刑律条”是历朝历代都在使用的惩罚性文件,其中对于反逆及谋害祖宗等行为的惩罚力度非常严厉。共同参与的人不分首从,都要“凌迟”处决。同时,与罪犯长辈、子孙、兄弟、同住者等所有亲属也会被牵连入罪,均要受到极刑惩罚。年满十六岁的人,即使身患重症、残疾,都将以斩首恶刑惩治。而十五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女性及亲戚关系更为疏远的亲属,以至于已经定亲、已出嫁的女性,都将遭到“终身奴役”、“流放”或是“斩首”等严厉惩罚。在这桩案件中,即便是犯人的同居亲属和知情人员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而能够抓住罪犯的人,就能够得到民官或军职及奖励赏金,而对于知情人员若是能够及时向官府举报,也有所奖励。不过,对于知情人员若是选择“纵容、故意隐藏”罪犯,则要受到斩首惩罚。而不肯举报的人将会被追究责任并被处以一百杖的刑罚,或者被处以三千里的流放罚款。根据网页上的内容,我了解到在古代时期,盗取帝王陵墓的祭祀物品就属于“十恶”之列,严重可追究刑责。在明朝编制的《明孝陵志》中就有这样写道:“盗取祭祀物品是极为不敬的行为,其性质同于‘十恶’之类的类型。” 这些制度和规定都是历经朝代沿袭下来的,汉朝和唐朝的法律规定也都非常明确,对于盗取帝王陵墓和祭祀品的行为都有严厉处罚。不仅如此,即使只是误闯陵墓区也是不被允许的,会被列入刑罪。然而,从有土葬习俗和带有附葬物品的陵墓开始,盗墓行为就一直存在了,并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春秋时期盛行的厚葬风气之后,盗墓成为获取财富的一种途径,一直是存在的,虽然从古至今都会有性命之忧。时至今日,盗墓这个古老职业的发展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手法也越来越高超,不再只限于使用传统的技巧,遥感技术和磁感技术等现代技术也被应用在其中,盗墓行为也变得愈发现代化。根据网页上的内容,我了解到在盗墓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盗墓人物,像伍子胥、项羽、刘去、曹操、董卓、黄巢、温韬、刘豫、杨辇真珈、陈奉、乾隆、孙殿英等十二位人物,她们极具影响力,在中国的盗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称她们为盗墓名人也是恰当的。其中,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而且在中国的盗墓文化史上也是重量级的存在。他不仅盗开了人家陵墓,还用皮鞭抽打尸体来发泄自己的情感。据这个网页所述,我了解到伍子胥是中国盗墓文化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也是“最毒的掘墓者”。伍子胥受封于申地,也是楚国人,但后来入吴辅佐吴王,修法制、奖农商和治城郭。他与许多历史名人有联系,比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和西施等。孙武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将领,也是伍子胥举荐为吴国将领的人。而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也与伍子胥的恩怨很出名,当时范蠡用“美人计”献上西施给吴王,导致伍子胥与吴王的关系割裂,最终伍子胥被杀,使吴国亡于他手中。 伍子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盗墓者,原因是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也就是因为公元前522年遭到楚太子少傅费无忌的陷害,导致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死。为了报仇雪恨,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并发誓要搞垮楚国。直到公元前506年大决战中,孙武攻破楚国城池,使得吴王成为“春秋五霸”后,伍子胥也想要找到自己要寻找的秦穆公的墓。据这个网页所述,我了解到伍子胥是中国盗墓文化史上的“最毒的掘墓者”。伍子胥入楚后,一心想要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以报杀父兄之仇。经过一整天的寻找,他终于在一个幸存的老工匠的指点下,找到了楚平王的墓,并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鞭子抽打,直到抽打了三百下才停手,这就是“鞭尸三百”典故。还有一种说法是,他通过严刑拷打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得知了父亲陵墓的位置。 虽然《史记》中也有对此事的记载,但是司马迁认为伍子胥的行为过分,称其为“怨毒之于人甚哉”。同时,现代学术界还存在“鞭尸”、“鞭坟”之争,认为伍子胥当年根本没有鞭尸,只是鞭打了梁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现在也已经不存在了,这件事情也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 与伍子胥相比,“最牛的盗墓者”项羽似乎更具有合理的原因来进行盗墓。有一说法称他是为了寻找宝藏来为自己的起义提供资金筹备,而在掘取秦始皇陵墓中,他也发现了许多宝藏。虽然项羽掘墓的行为也受到了许多质疑和谴责,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根据这个网页的内容,我认为伍子胥盗墓的行为是源于私心,他是为了报复家仇而掘墓,因此不够正义;而项羽掘开秦始皇陵是为了国恨,是正义的行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被认为是中国帝王陵寝中的“第一陵”,很少有人敢盗墓,只有项羽是牛人。 我了解到,项羽和伍子胥是老乡,都来自现在的宿迁市。项羽是西楚霸王,他的竞争对手是邻边徐州的刘邦。秦始皇实行严酷的统治,修建陵墓时甚至动用了70万囚犯。由于其残暴不仁,在陵墓尚未建成时就出了许多问题。公元前209年左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当代官方史书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秦陵修建共耗时37年,但在秦始皇去世后,由于天下不稳,陵墓草草收尾,可以说秦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半拉子工程。 对于项羽掘秦墓的行为,我认为是英勇的。他的行为并不容易,因为秦始皇陵墓是十分宝贵而且极其危险的地方。然而,因为项羽的勇气和英明的领导能力,他成功地掘开了秦始皇陵,为天下人民探寻宝藏提供了可能。因此,我认为项羽是伟大的盗墓者。据这个网页所述,据班固的《汉书》记载,骊山的修建未完成,但是周章百万大师已经到达骊山,项籍焚烧了宫殿和建筑物。接下来,许多人都挖掘这个地方,一位牧民在丢失小羊时,将羊赶入洞穴,但却不小心点燃了火焰,烧毁了秦皇陵。这是历史上葬礼最为盛大的墓葬之一。然而,现在,一些学者认为,在早期的史书《史记》和严肃的历史书中,并没有准确记录项羽掘开秦陵的事实。现代探测技术显然表明,秦陵仍然完好无损。所以项羽到底有没有掘开秦陵,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我们无法确定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刘去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盗墓技能的盗墓者。盗墓行为有时是因为泄愤,有时是因为贪财,但是刘去并不会出于这些原因。相反,他是因为对历史和考古学的热爱而从事盗墓活动。他一生共掘出超过5000座古墓,于1958年去世时,留下了无数古文物和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他的贡献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盗墓行为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盗墓者,他的名字叫做刘去,他的职业是玩乐,他所在的广川王室是西汉皇室中的一员,位于河北、山西和山东相接的地区,最初名为信都国,后来改名为广川王国。听说,他不怎么受人喜欢,因为他干什么事情都不靠谱,只知道喝酒、吃肉和玩乐。
根据晋人葛洪编撰的《西京杂记》,在他的封地里面“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有有名气的古墓都没有逃过他的铁锹。他的目标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王族墓,魏襄公和晋灵公的陵墓都被他盗开了。此外,宋代李TIM奉敕编修了一部五百卷的大书《太平广记》,收集了许多野史、传记和小说,这部书很详细地记录了刘去的盗墓经历。魏襄王墓是用石材建成的外椁,中间放置了石床和石屏风。为了防止盗墓,入口铸成了铁门,然而刘去派人用铁工具凿了三天才打开入口。墓中的棺材是用生漆掩盖的,这是一项非常高级的技艺。他盗掘的物品非常珍贵,例如龙纹铁剑、玉玦、锦绣衣服和金银首饰等。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古墓盗,他就是广川王刘去。我所了解的刘去是一个爱好盗墓的人,他对古墓和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听说他曾经掘开过很多著名的古墓,比如魏王之子且渠墓、晋幽王墓、栾书墓等等。两位国君的墓被他们盗得干干净净。我读过宋代李TIM奉敕编修的《太平广记》,其中据说刘去盗掘古墓时,能让墓室内的各种陪葬之物毫无遗漏地出现在刘去面前。
晋灵公生前荒淫无道,造成了公众不满和不满声浪,宰相赵盾多次进谏却无效,史称“晋灵公不君”。然而,几百年后,晋灵公终于遭到了报应,他的敌人——“不王”刘去,已经在等着对他进行报复。晋灵公的墓位于今天的山西绛县范围内,是一个大小如馒头的墓室,被五花大绑建成。刘去进入墓室后,发现墓室豪华富丽,周围有四只鹰和狗的雕像,表面上是石头,上面刻着壁画。在棺材两侧,放置着四十多个男女石像,他们举着灯烛等物,站立在四周。尽管墓室已经朽烂,但尸体并没有腐烂,晋灵公的九窍中都放有珍贵的金玉宝物。刘去看中了其中一个陪葬之物,就是一个拳头大小的玉蟾蜍,他拿回去用作储水和磨墨的水盂。
虽然刘去能够成功地掘开众多著名的古墓,他并不敢保证今后还能够巧妙快速地盗墓。在盗掘且渠墓时,刘去被里面的人吓得半死,因为墓室内竟然有一个高大的男人。”我知道历史上还有很多盗墓者,其中一个非常出名的就是曹操。据说他设立了一支专门负责盗墓的队伍,这支队伍被称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是中国历史上最专业的盗墓队伍之一。
盗墓这种行为通常都是由王室官方实施的。但是曹操的情况比较特殊,他需要盗墓来筹集军资,特别是在他打天下之初,他想到了挖掘陪葬品丰富的王陵,开始了他的盗墓之旅。为了能够成功地盗墓,曹操还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手段和方法。他派出了一支超过几十人的团队,在军队中设立了专门负责盗墓的职位。无论哪座陵墓,只要曹操有兴趣,他的队伍就会前去盗掘,掠夺各种贵重的宝物。具体曹操的盗墓成果如何,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只有一些流传下来的传说和故事。据我了解,曹操曾经盗掘了许多古墓,其中最著名的是芒砀山王墓。这座陵墓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规模宏大,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比北京的“十三陵”还要大四倍。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儿子,也是刘邦的孙子,其墓所陪葬品肯定非常豪华。
刘武的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部分组成,设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墓室总容积高达1367立方米,与皇帝的陵墓相当。曹操盗墓时指挥取走了丰富的陪葬品,据《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盗墓后,曹操仅凭取得的财宝就能养活全军三年之久。而令考古学家困惑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是由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的,当时还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曹操的手下到底是用了什么力量将石头移开,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我觉得盗墓是一种犯罪行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以前有人盗墓成功,但最终都不得善终。例如,项羽盗墓后,让刘邦有了攻击他的借口;曹操则因为盗墓被袁绍攻击。之后,袁绍让陈琳起草了一份讨伐曹操的“檄文”,其中提到了曹操盗取了梁孝王的陵墓,墓中陪葬品无不暴露在阳光下,梁孝王的后代和朝臣都为此哀痛欲绝。曹操的盗墓行为因此被公诸于世。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因为害怕他自己的墓被盗,生前提倡薄葬和秘葬,曾颁布过《终令》。他要求陵墓选择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墓内不得藏有珠宝、黄金和玉石等贵重物品。我认为曹操是一个很专业的盗墓者。他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被盗,不但提倡薄葬和秘葬,还设立了许多疑冢。据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记载,曹操设立了七十二个疑冢,以混淆盗墓者的视线;同一时期的罗大经著作《鹤林玉露》中也有记载,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为曹操的墓”。实际上,曹操被葬在高陵或者称为西陵,但高陵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我认为,曹操不仅擅长盗墓,还十分精通如何避免盗墓者的入侵。
另外,董卓是中国历史上最恶劣的盗墓者之一。盗墓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尤其在汉朝以后的时期,被盗陵墓比例高达80%以上。在中国历史上三次盗墓浪潮中的第一次浪潮,出现在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社会混乱,饥荒瘟疫肆虐,盗墓之风成为普遍现象。除了曹操之外,还有董卓、黄巢等人。不同于曹操的是,董卓没有良心,他掠夺了无数陵墓,甚至被后人称为“人间盗墓者”。我认为曹操虽然是一名专业的盗墓者,但董卓却有众多能人,规模也很大,他曾盗掘了许多东西汉帝王的陵墓,因此他的名声极坏。
董卓在汉朝时期担任河东太守,后来成为西凉刺史,曾带领军队征讨黄巾军。公元189年,汉少帝昭宁元年,董卓进京铲除宦官,却意外得到大将军何进的部队,因为何进被杀了。此后,董卓采纳李儒之计,赠送了他的赤兔马,收服了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便在此时来了。董卓从此称霸了整个朝野,成为一个横行霸道的人物。董卓凶残暴戾,痛杀百姓。历史上最受指责的事情是他废黜汉少帝刘辩,并迎立刘协为献帝,因为朝臣们都深受淫威所迫而不敢发表意见。董卓最终中了“美人计”,被貂蝉所害,而她又被司徒王允赠送给吕布。王允的真正意图是煽动吕布与董卓反目,最终导致他们两个人反目成仇。最终,王允与吕布联手,杀死了董卓。
我认为,由于混乱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动荡,汉朝以后出现了许多比董卓还要凶残的人物。在这其中,西汉算得上是最有作为的一个朝代,因为他们创立了一个庞大的盗墓者群体。我认为,董卓是中国历史上掘墓者的大罪人之一,他盗掘了许多帝王的陵墓。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被盗的第一个人就是东汉初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在掘墓茂陵之前,赤眉军先盗掘了刘邦的长陵。有一次,他们挖开了汉高祖嫔妃吕雉的墓穴,发现她的尸体历经了许多年仍然保持着完好无损。结果,有些兵士在那里动起了邪念,竟然对尸体进行了侮辱。掘开茂陵后,里面的财宝被运出来搬了几十天,但这些财宝仍然没有减少一半,茂陵的陪葬品太多了。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和他的手下大将吕布都盯上了茂陵,他们决定进行盗墓。茂陵营建了54年,地宫非常巨大,是西汉皇陵中最大的陵墓。此前,赤眉军已经进去大肆掠夺过,但吕布进去后,发现这里仍然装满了陪葬品,于是他把刘彻的棺材翻了个底朝天,溜走了。当我进入茂陵后,我想知道为什么吕布要乱翻刘彻的棺椁。据说他是受董卓的命令,要寻找可能陪葬的治哑巴秘方。董卓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孙女董白,虽然10岁就被封为渭阳君,但却是个残疾人,天生哑巴。董卓非常疼爱她,想尽了办法遍请名医都治不了她的病。于是他想到刘彻陵中可能有失传秘方一说,要吕布留心寻找。可是吕布没有找到秘方,反而找到了一卷黄绢,上面写着“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子。不得生。”这原来是一句咒语,“千里草”、“十日子”不就是一个“董卓”吗?“不得生”是在骂董卓不得好死的意思。这让董卓非常恼火,他想把刘彻的尸骨拖出棺外“晒尸”,但后来被中国古代音乐家蔡文姬之父和一位名儒蔡邕说服,放弃了这个念头。有趣的是,想取代汉帝成为皇帝的董卓非常迷信,害怕弄坏地脉风水,毁了他的霸业。他竟然又派人把搬出来的部分陪葬品放回去,还重修了陵墓。虽然正史上没有准确记录董卓的盗墓行为,但在演义小说中有很多描述。所谓的“千里草”只是附会之说,再聪明的刘彻也不可能想到这一点。据了解,三百年后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盗墓恶贼——杨辇真珈。他盗掘了北宋皇陵和南宋皇陵,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盗掘的,这次事件是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次帝王墓葬被盗掘事件。南宋皇陵实际上是“攒宫”,也就是暂时葬放的地方,计划未来迁回河南巩义祖陵区。因此,棺椁被葬得比较浅,盗墓者很容易将其盗掘。盗掘南宋皇陵的杨辇真珈是一名西域和尚,本应该好好修行,但却不事佛法,成为了出家人和盗墓者中的双重败类。他在忽必烈开创元朝时期担任江南地区佛教事务官员,深受忽必烈青睐。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和陶宗仪所写的《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他盗墓的记述。据我的了解,《辍耕录》一书中也记载了杨辇真珈盗墓的事情。当时是在元朝二十二年的九月,我和一些僧人以及其他人一起到陵区盗墓。那时负责保护陵墓的罗铣不允许我们靠近,在与他发生争执的过程中,我的同伴允泽竟然拔出刀,当场将罗铣杀害。南宋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相当糟糕的。从1127年开始,赵构在南京称帝,一直到1279年陆秀夫跳海自尽,经历了152年历史。南宋共有九个皇帝,其中六个葬于浙江绍兴的宝山,分别是宋高宗赵构的永思陵、宋孝宗赵奋的永阜陵,以及宋光宗等人的永绍陵。最后三任皇帝的墓葬地点不明或在异地。南宋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北方,所以与北宋不同,南宋帝王陵墓设计更简单。然而,杨辇真珈却没有放过任何一座帝王陵墓,甚至连后妃和大臣的陵墓都没有幸免。他将所有的陵墓都掘开,盗走了无数珍宝。有史书记录,杨辇真珈盗走的珍宝包括徽宗陵的“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以及光宗陵的“交加白齿梳”、“香骨案”,理宗陵的“伏虎枕”、“穿云琴”、“金猎晴”,还有度宗陵的“玉色藤丝盘”、“九草百蚕裘”等。据我所知,杨辇真珈不仅掘开了帝后陵墓盗取了无数宝物,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将帝后的尸骨全部掘出弃置荒野。其中,理宗赵昀的头颅被他带回北方,用银装漆制成盛酒器的样子使用。他还将所有帝后的尸骨收集于临安皇宫内,上建一座高达13丈的白塔,命名为“镇本”。《明史》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院,以赐所谓帝师者……”南宋时期,没有一位帝王得以回到祖陵安葬,反而经历了毁陵抛尸之苦。当时的唐珏为此感到不忍,召集乡人用兽骨做成尸骨,以此换回并收藏了帝后的尸骨。最后是明太祖朱元璋做了一件好事,重新将南宋帝王的尸骨送回原葬地,并重修了皇陵。《南宋诸陵图》记载了这件事情,根据这份图册,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初三,朱元璋将尸骨重新归葬原处,在宁波府根亲王墓旁边重修了皇陵。在明朝万历年间,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件,当朝皇帝祖宗的陵墓成了盗墓贼眼中的目标。这位盗墓贼名叫陈奉,与刘豫和杨辇真珈的盗墓行为不同,他只是为了追求财宝而服务的,一心只打算发财。
陈奉原本是御马监奉御太监,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钧之命前往湖广地区征收矿税,官方称他为“税监”。每到一地,他都通过抢劫行商、欺压官民来满足自己的任性。只要遇到稍有不如意的情况,官吏就会遭受他的鞭打和惩罚。此外,陈奉和他的手下还剖腹孕妇、溺杀婴儿,从各个方面犯下了罪行。他向任何富有者索要钱财,迫使许多家庭损失惨重。陈奉的最可恶行为是盗掘坟墓,因此《明史》给他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
然而,最终陈奉还是被抓住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他盗取了明神宗的墓,但被当地百姓发现并报告官府。陈奉被逮捕时,手里还拿着神宗的玉简。后来,他被判定支付一笔巨额罚款并终身囚禁。最后,元1369年)朱元璋下令将赵昀的头颅和其他五帝的遗骸送回原葬地攒宫。陈奉之所以陷入盗墓这条绝路,起源于当时武昌境内农民盗掘李林甫之妻杨氏的墓葬,得到了“黄金巨万”的收获。他被这种念头激发,开始盗墓之路。在他的权力范围内,荆州境内的大小墓穴,不论文武百官,无名或者有名,全都遭到陈奉的盗掘。尽管巡按御史玉立贤,请朱翊钧下旨停止他的盗墓行为,但并没有得到任何理会。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武昌发生了民变,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再次上奏朱翊钧,揭露了陈奉的罪行,其中包括“威吓官民,犯上违制自称千岁”。大学士沈一贯也上书请求将陈奉撤回,想要“收拢湖广百姓之心”,但朱翊钧还是置之不理。这无疑助长了陈奉的恶念和野心,导致了他盗掘显陵的事件。显陵的位置在今天的湖北省钟祥市,是朱翊钧自己曾祖父恭睿献皇帝朱祜杭和曾祖母蒋氏的合葬墓。显陵原本是王陵,历时47年才终于建成,规模较大,陪葬的物品也不菲。陈奉利用显陵在枣阳矿山附近的便利,在矿业的幌子下,进入这座陵墓进行盗掘。据说盗取陵墓的人曾经有权利和地位,我和其他人一样感到意外。我想,当一个皇帝想追求个人利益、以不道德的手段扭曲风水时,他就会像任何其他人一样做出违法的行为。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并不罕见。清朝鼎盛时期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在所有中国王朝中,他是最有权力的盗墓者之一。
当时,乾隆皇帝的陵墓规模也是极其宏大的,据说藏有无数价值连城的宝藏。盗贼们常常为了掠夺这些财宝而潜入墓穴,但乾隆皇帝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在那个时代,通过自己的手段获取自己想要的财富,并将宝藏放在自己的陵墓中。他不像陈奉那样非法行事,毕竟他是皇帝,但他的盗墓行为无疑是对历史的危害。乾隆皇帝曾经收集了无数的物品,从中国各地乃至于世界各地运送,并最终堆满了他的陵墓。当然,这给今天的盗墓者们提供了“灵感”,学习了乾隆皇帝的行径,希望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我听说过乾隆的盗墓事件。在所有历史上的盗墓者中,乾隆是权力最大的一位。他盗墓的对象是明朝的“十三陵”,他公开表示的理由是为了修缮这些陵墓。相比于其他盗墓者的野蛮行径,乾隆的盗墓行为显得很文明。但这种理由已经无法掩盖他实际的目的:盗取陵墓中的楠木大柱。乾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继位后改元为乾隆,成为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执政期间,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社会稳定,许多文明的成就也在他的治理下诞生。因为他的治理成就突出,后世称其治下时期为“康乾盛世”。乾隆为世界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皇帝之一,享年89岁,在位六十年,加上三年太上皇的时间。他自称“十全老人”。据记载,从公元1785年到1787年,也就是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他开始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同时也趁机进行盗墓活动,偷窃里面的陵柱等建筑物件。这次修缮的项目不全,且和原工程不符,还有的建筑物件被换成了仿制品。我听说过“乾隆盗木”的故事,这是在修葺明朝的“十三陵”期间发生的。他企图将朱棣皇帝长陵的恩殿拆毁,降旨命人修建明陵,据说是因为他看上了金丝楠木大柱。因为刘墉和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放弃了拆长陵的想法。但是他并没有死心,仍然命人拆毁了永陵的恩殿,换下了与之相匹配的楠木,用于建设自己的裕陵。明永陵建在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照和皇后的合葬陵寝。营建永陵花费了10多年的时间,规模仅次于长陵,与朱翊钧的定陵不相上下。建造陵墓时,每个月花费白银不少于30万两。在乾隆的“修葺”之后,永陵的恩殿的规模确实被缩小了,这一点被古代的文献证实。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恩殿重檐7间,左右配殿各9间,恩门面宽5间。乾隆重建后,恩殿变为了5间,恩门减少至3间,柱网的分布也与旧制不同。我们历代的皇帝似乎都有“盗木”的习惯,用来修建宫殿和陵墓。康熙和雍正都曾将明代的建筑拆毁,用来建造自己的陵墓。但只有乾隆下手盗取前朝的陵墓。可惜的是,乾隆的裕陵后来遭到孙殿英的盗掘,这是否是一种报应呢?
孙殿英-最现代的盗墓者
盗墓活动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中也很活跃,特别是军阀势力的盗墓,加重了这种犯罪的猖獗程度,形成了一波新的盗墓风潮。其中,以孙连仲盗掘茂陵,孙殿英盗掘清东陵这“二孙”为代表。在这两位之中,孙殿英的罪行最为严重。他使用了破坏性极大的现代军事工具,把慈禧的定东陵和乾隆的裕陵炸开,三天内盗走了无数珍贵物品,总共装了30车。仅从慈禧的陵墓里,他就盗得了两个价值500万两白银的“翡翠西瓜”(即绿皮红瓤、黑子白丝的翡翠宝石)。 孙殿英的本名是魁元,字殿英,人称“孙老殿”,出生于河南永城县小马牧集孙家庄。他是土匪出身,不识字,没有什么战功,但他的赌技超群,因此他的盗墓财富也来自于高额的赌博收入。我是孙殿英,当时我是国民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而后被人讥为“盗墓将军”。当时,我以剿匪换防为名,进入清东陵,假装进行“军事演习”,然而暗中组织了一支盗墓团队,开始了盗墓活动。根据已公开的史料,我盗清东陵分工严明,准备充分。我的部下潭温江师一部负责盗掘慈禧陵,柴云升师一部盗掘乾隆陵,丁??庭师一部负责盗掘康熙陵。关于康熙陵的盗掘情况,有一种说法是我部因地下积水作罢,免遭掘难;另一种说法则称实际上康熙陵已经被我们掘开,政府调查时刻意隐瞒,减轻我的罪过。然而1945年,康熙陵最终还是被我们掘炸开,大量财宝被盗走。我们盗掘慈禧陵的官兵最为顺利,负责现场的是潭温江师工兵营营长颛孙子瑜。经由晚清遗老苏必脱林指点,我们找到了慈禧陵的地宫入口。我们炸开了通往地宫的金刚墙,然后将陪葬品搬走一空。连慈禧的金丝楠木棺椁也未能逃过我的手掌心,我们砍开了棺椁,将里面的珠宝财宝一扫而空。那时陵墓里的东西还没有腐烂,我们得手的收获非常大。我听说过清朝帝王陵的盗墓事件,当时我非常震惊,想象不到一位武夫会破坏中国封建帝王中最后一座皇家陵墓,这可是文物宝库,本该完好地保留给我们后代子孙。据说,孙殿英等人将烂尸体拖出棺椁,随后又将棺椁移开,盗走“风水穴”中的宝物。生前威风凛凛的慈禧尸体被扔在一个角落里,脸朝下趴着,左手扭向背后,头发散乱。我听到说,慈禧穿的戴的藏的都是珍宝,结果她的上衣被撕开,袜子和绣鞋也被脱了下来。一名士兵在从她的口中取下珠宝时,由于太过性急,将她的嘴撕裂了。更令人痛心的是,乾隆陵更加惨烈。后来重新整理时,他们只找到了帝、后、妃共计6具尸体,其中只有一具完整,其他骨骸残缺不全,无法辨认。可怜的“十全老人”下颚碎裂成两截,连他的头发、肋骨等都被抛在了墓门外。清帝王陵本来是中国封建帝王中最后一座皇家陵墓,同时也是一座文物宝库,竟然会被一名武夫给破坏了,实在是太让人叹息了。当孙殿英的不法行为传出后,全国都震惊了,各个领域都强烈谴责,并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孙殿英“花钱消灾”,用偷来的宝石打点上下级关系。他从乾隆的墓中盗走了九龙宝剑,从慈禧口中夺得夜明珠,还有一些古董字画等,然后分别送给了蒋介石、宋美龄,这样他就能够得到他们的保护和默许了。他还将慈禧的枕头“金玉西瓜”送给了宋子文,将另一把宝剑送给了何应钦。感觉这样的事情太过离奇,不仅让我无法理解,而且也让人很难接受。根据传说,孙殿英贿赂了许多人,包括一些关键人物,比如陈立夫、马鸿逵和阎锡山。阎锡山得到了50万两黄金,而孔祥熙、戴笠等重要人物也都收到了孙殿英送给他们的宝物,因此他们得以逍遥法外。后来,孙殿英成为汉奸,在他的帮助下,他的部队改变了面貌,成为了“和平救星”;在日本投降后,他又变成了“先谴军”。孙殿英的罪恶实在太多了,不得好死,他在解放战争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在狱中病死于一年后。和有盗墓前科的孙连仲的结局完全不同,孙连钟得了好报,直到1990年才离世,享年97岁。这与两人选择的不同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关系。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孙连仲作为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团军团长率部星夜赶赴窦店、良乡、房山、保定等地,进行了对日阻击战,打死打伤了5400名日军,赢得了中华“抗日名将”的历史定位。另外,据说,孙殿英在被解放军俘虏后,解放军从他随身携带的两只箱子里找到了价值连城的珠宝。其中一个箱子里收藏着由珍贵的宝石制成的玉石西瓜;另一个箱子收藏着宝剑,宝剑上镶嵌着宝石和其他贵重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