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乡村专题:民间戏曲艺术——明代的戏曲文化

前言

古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明代的戏曲文化是继元代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剧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

明朝文化与艺术_明朝艺术文化的特点_明朝艺术文化有哪些/

文本

明朝万历年间,资本主义已萌芽。 这种萌芽导致了公民的增加。 过着和平生活的公民自然有文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剧、小说等的发展。中后期,杂剧虽然逐渐衰落,但来自民间的南戏并未失传。它过去的繁荣。

明代戏曲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洪武建国至正德、嘉靖时期,另一个阶段是此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前者是杂剧的衰落期,后者是传奇剧的发展期。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南村说耕录》中写道:“唐有传说,宋有戏曲诗词,金有庭院版、杂剧”。 、诸公调,院本与杂剧其实是一回事。 朝元版、杂剧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他这里所说的郭朝,就是指元朝。也就是说,元朝继承了金元版和杂剧,发展成了元代杂剧。金元原本是一种固定的戏曲表演形式,扮演五个固定角色,故又名五花串弄,但元本唱法到元末逐渐消失,无人能按其唱法。由元本发展而来的元代杂剧,继承了元本的基本形式,并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每剧四折一楔的固定套式。仍是当时戏曲表演的主要形式,因此,明初,元杂剧的基本形式得到继承,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杂剧。

明初杂剧不仅继承了元代杂剧的基本形式,而且与元代杂剧一样,以民间表演为主。 随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再次成为城乡民间文化生活的项目。 主要内容。 永乐年间,杂剧表演已引起朝廷的重视。 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公布的杂剧禁令就是这种情况的产物。 这种官方的干预也决定了明初杂剧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当时政治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明代中期以后,文人官员对千篇一律的启蒙剧、仙侠剧感到不满。 当文学禁令放松后,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历史题材、世界时事的戏剧。 这种文人戏剧的创作风格给明杂剧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从而真正形成了明杂剧的特色。 据学者统计,明代有名的剧作家约有一百人,创作的作品约有五百二十种。

明朝艺术文化的特点_明朝文化与艺术_明朝艺术文化有哪些/

明代中叶以后,杂剧日渐衰落,民间传奇剧却迅速发展。 江南各地的地方戏十分盛行,其中余姚、海盐、弋阳等地都有。 嘉靖年间,昆山音乐家魏良辅与剧作家梁辰宇合作创作昆曲,以笛、管、笙、琵琶为演奏形式。 后来传入北京,成为京城流行的戏曲。 从传说来看,宋元南戏经过明初文人的改编和打磨,如《荆柴记》、《拜月记》、《故事》等。 《白兔记》和《杀狗记》,分别叫景、刘、白、煞。 即明初四大传说。 后来汤显祖写了《归魂》、《邯郸》、《南柯》、《紫钗》,被誉为“临川四梦”,其中以《归魂》最为著名。 明朝传奇脱离了传统规范,情节变得更加复杂。 汤显祖是万历年间著名的戏剧家。 他反对在传奇写作中过分强调韵律和节奏。 他创作的剧本也打破了韵律和节奏的限制,注重结构和思想内容。 代表作《牡丹亭》是明代传奇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朝文化与艺术_明朝艺术文化有哪些_明朝艺术文化的特点/

另外,在政治上,明朝两百多年来保持了国内和平,期间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农民起义,也没有发生过外族入侵。 从文化上看,中国四大经典中有三部是在明代出版的。 歌剧和小说空前繁荣。 这也说明了明代戏曲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