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哦,明朝竟发生了这些有趣的文化和艺术事件!

迈畅明朝历史网

/placeholder.it/300×200 alt=placeholder>
哇,我来说说明朝的前身西吴时期吧!这个时期大致在1364年到1368年之间,当时是元朝末年,国家内外纷争不断,汉族人民受到了极大的压迫。我很无奈地看到,国库空虚了,为了填补财政亏空,当局除了加重赋税,还发行了新钞“至正宝钞”,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生活潦倒。1351年,朝廷征调数十万人治理黄河水患,可这些农夫和兵士又被监工鞭打,口粮也被苛扣。正因为治河和变钞成为了引火线,红巾军才会爆发起义。看着历史的变迁,我真的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啊!噢,这里讲的是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的发迹史。看到这张图片,我不由得回想起了那个关键的时刻——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随后,郭子兴响应,攻占了濠州(现在的安徽凤阳),而朱元璋则投靠了郭子兴,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为妻。后来,朱元璋离开了濠州,成立了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即小明王,建立了国号和年号,并以濠州为京城。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任他的职务。在随后的岁月里,朱元璋攻占了一些军事要地,来到了现在的南京,并改名为应天府。当时朱元璋处境十分困难,但他采用谋士朱升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并在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壮大军队和经济实力,最终成为明朝建立的缔造者。我感觉这段讲的是明朝的建立史,真是激动人心啊!龙凤六年(1360年),我们通过鄱阳湖水战打击了陈友谅的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接下来的一年,小明王封我为吴国公。龙凤九年(1363年),我们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龙凤十年(1364年),我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不同。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不幸沉于江中溺死,我将明年改为吴元年。吴元年(1367年),我们攻占了平江,并祛除了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我在应天称帝,创立了明朝,改元洪武。接下来,我们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之后我们继续祛除了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并深入戈壁,进攻北元,全国至此初定。 接下来是明朝时期,洪武时期。我们创立明朝后,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恢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哇,这段讲的是朱元璋在政治上的手腕啊。我了解到,朱元璋为了惩治贪污的官吏,开展了打击腐败的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还确立了里甲制,帮助推行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并落实了赋税劳役的征收和地方治安的维护。在平定全国后,朱元璋封了许多元勋。但他性格多疑,对这些元勋也有所猜疑,担心他们居功枉法,密谋不轨。有的元勋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机会发动了“胡蓝党狱”,险些将所有元勋诛杀干净。 最早被杀害的元勋是廖永忠。朱元璋杀他的原因叫逾越礼制,但真正原因是听说他是朱元璋行刺小明王韩林儿的执行者(也有人说小明王是死于意外,事实难以考究)。之后,他找借口杀了丞相胡惟庸,前后十年共杀了三万余人,并废除了丞相制度,使皇权更加集中。接着,朱元璋以将军蓝玉张狂妄跋扈为借口,诛杀了一万五千余人,并追究其家族。加上空印、郭桓两案,建国元勋除了汤和外险些全部被杀害。此外,朱元璋还创立了锦衣卫,使得整个国家都覆盖在特务的可怕之下。朱元璋通过打击元勋,特务监督和其它一系列方式,增强了皇权,打击了贵族阶级,巩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这段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一些政治斗争。在我看来,明朝初期的思想控制非常严厉,这为今后新兴力量与旧势力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为了增强边防和守卫皇位,分封了很多藩王。这些藩王之中,北方藩王的势力特别强,他们主要是负责对付蒙古的边防任务。其中,燕王朱棣和晋王的势力最大,对皇权组成了极大的威胁。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立即与知己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图谋削藩。他们接连废黜或杀害了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藩王。同时,为了削除燕王势力,他以边防之名调离了燕王的精兵。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发起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结束了靖难之役,称帝为成祖,根除建文年号,改为永乐年号。 成祖即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武功兴盛,先出击安南,后亲自五次入侵漠北,打击蒙古,绝后患。在文治方面,成祖下令编写了《永乐大典》。这些措施都使我感受到,明朝时期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而成祖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也是对这种局面的回应。我了解到,成祖在位期间,下令编写《永乐大典》,并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了这一庞大的工程。《永乐大典》有22877卷,凡例和目录卷达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用了七八千种书籍,文字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他还派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成祖还下诏将北平更名为北京,设立了北京国子监等衙门,并在北京修建宫殿。他在北京巡幸时设立了六部与都察院,并设立了徐皇后的陵寝,已经显示出了迁都的迹象。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北京初步获得了繁荣,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 可是,成祖同样大肆杀戮异见者,例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都被杀害。其中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此外,他还设立了另一个特务组织——东厂,确立了明代厂卫制度。 在成祖之后,明朝迎来了仁宣之治。在这一时期,明朝实行了一些改革,例如修订了刑律,减少了死刑的数量,并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说是明朝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当太子朱高炽即位时,我成为了明仁宗的臣子。仁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力求节省民力。他还鼓励农业生产,缓释囚犯。之后的明宣宗继承了以仁国的方针,使国家更加强盛。这一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但是,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定在这期间被打破了,一些太监开始插手政治,为明中期的阉人专权埋下了祸根。 在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我国继续保持稳步前进。但是,在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逝世,三杨也退出了政坛。之后,英宗宠信的阉人王振愈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全国公认他为“翁父”称号。王振专权期间长达七年,据计家底有金银六十余库,其腐败程度可想而知。 在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侵犯明朝边境。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作为阉人权贵,王振携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瓦剌。然而,在土木堡之变中,王振被赵光义等人推翻,英宗重获自由,并被迫发出“靖难之诏”,谴责王振。此后,英宗开始了为期10年的“闭门造车”时期,进行军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建,以期恢复中央集权。当时,我作为明朝的臣子,深知土木堡之变所带来的混乱和灾难。我的心情沉重,无法言语。 王振得知各路溃败的消息后,惧怕战斗,下令撤退。但在回到土木堡的路途中,被瓦剌军追上,兵士伤亡惨重,大量随从王公大臣被俘或死难。英宗也在逃脱过程中被俘虏,而王振则被保护将军樊忠打死。这就是土木堡之变所带来的悲剧。 消息传到京城后,朝中一片混乱。一些大臣提出迁都南京的要求,但兵部侍郎于谦出言反驳。接着,大臣拥戴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称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努力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都城,英宗被安顿在德胜门外土关。瓦剌的进攻以失败告终,也先见也决定释放英宗,但是代宗不肯遣使迎驾,并软禁英宗于南宫,废除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迟迟没有恢复朱见深的太子身份。直到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于谦以及当时的大学者王安石等人被杀害,整个朝廷陷入动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