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空中击败丰臣秀吉,甲午战争却导致明朝衰落
央视国际 2007年8月7日 11:33 来源:
1592年,刚刚完成日本统一的丰臣秀吉悍然出兵朝鲜,企图将朝鲜吞并日本,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建立一个“大帝国”。中、日、朝三国”。 众所周知,明朝决策者及时认识到日本的野狼野心,出兵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历经七年,将日军赶出了朝鲜。艰苦的战争。 明军入朝时,著名维新家张居正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然而,在这场事关中朝生死存亡的决战中,第一个击败丰臣秀吉的英雄不是别人,正是张居正。
张居正执政期间,通过查抄土地、改革税役制度,为明帝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仅太仆寺储存的养马资金就高达400万金。 在对丰臣秀吉的战争中,长期衰弱的明军想要与刚刚经历了百年内战的日军抗衡,确实非常困难。 由于对日军战斗力不足,中朝军队多次遭受重大失败。 但依靠张居正积累的财富,明政府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食、饷粮和士兵,及时弥补战斗损失,并在关键时刻多次扭转战局。次,反败为胜。 此时的日本刚刚结束了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军阀战争。 还没来得及治愈战争的创伤,就贸然发动了一场浪费人力、金钱的侵略战争。 经济积贫积弱雪上加霜,国家供给能力大幅削弱。 战争后期,在日本连收集食物都非常困难。 前线日军只能通过抢劫战区居民来获取物资。 不同的战争潜力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日军虽然在蔚山之战等关键战役中重创明军,但由于后勤不足而无法扩大战果。 打赢了仗之后,只能蜷缩在朝鲜沿海地区等死,而中朝两军在遭遇失败后,却可以凭借雄厚的财力物力,集结新锐尖端武器。并发动更猛烈的攻势。 随着战争消耗的加大,日本经济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丰臣秀吉病逝,日寇残部按照他的遗嘱狼狈逃离朝鲜。 几年后,日本再次陷入内乱,丰臣秀吉创建的“关白”政权彻底覆灭。
丰臣秀吉死于侵朝战争。 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持续内乱,经济不佳,无力承担维持对华、朝鲜战争所需的巨额开支。 无独有偶,明朝灭亡的一个关键症结也是经济因素,而且也与甲午战争密切相关。
随着援朝战争掏空了明帝国的国库,明政府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国家的军事动员能力也直线下降。 当努尔哈赤、李自成崛起时,缺兵少粮的明朝,因财力不佳而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就像日本的丰臣政权一样。 在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萨尔浒、嵩山、开封之战中,明政权能调动的兵力极为有限。 萨尔浒之战投入兵力6万,嵩山之战出兵13万,救援开封出兵10万左右。 以如此有限的兵力支援两线作战,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再加上饷粮不足、补给不足,大大增加了明军打持久战的难度。 为了节省军费开支,明朝中央决策者在上述三场关键战役中都采取了速胜策略。 但由于急于应战,三战皆败,明军主力尽毁。
明朝的灭亡和日本丰臣政权的发生,让今天的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国防和军队建设。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强弱的标准,不仅仅取决于军队规模、武器装备质量、训练水平。 其水平取决于该国是否具备维持一支强大军队所必需的经济、工业、技术和人才基础。 因为军事力量的强弱只能影响一两次战役的胜负,但对于一场长期的战争来说,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国家的战争潜力和人民承受战争的耐力。 因此,发展国防不仅需要建设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和发达的军工生产体系,而且要多方努力,建立支撑军队和军工建设的工业、经济、技术基础。
据此推论,当今信息时代,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国防信息化和经济建设信息化协调发展,以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国家发展。以信息化国防建设推动信息化国家发展。 国家发展带动军队信息化转型。 在建设强大的信息化军队的同时,同步完成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信息化转型。 (朱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