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头盖骨:揭秘大报恩寺地宫里最值钱的宝物
金陵大报恩寺究竟因何而建、经历过多少次的劫难,最后又如何毁灭?奢华的背后,究竟具有多少艺术价值,究竟拥有多少奇珍异宝?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七年 (1802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英军“康华丽”号军舰上签订,中国进入有史以来最黑暗和耻辱的年代,身在南京的大报恩寺塔也开始走向覆灭之路。先是入侵的英军,他们疯狂地剥取塔身的琉璃瓷砖,大量盗取塔内供奉的金佛。1842年9月30日,英舰满载着他们从大报恩寺塔上掠夺的文物扬长而去。虽然在僧人的下,英方作出了一点赔偿,但连他们自己都承认“这笔钱远远低于实际损害的价值”。大报恩寺塔遭此重创,再也没有了往昔金碧辉煌的风采。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毁于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深恐大报恩寺塔被石达开用以充当攻城的炮垒,于是竟下令将这矗立南京城长达400多年的巨塔摧毁,琉璃塔和大报恩寺都被夷为平地。
大报恩寺本来就位于城外,琉璃塔被炸毁以后,寺院日见衰败。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总局在大报恩寺遗址附近建造厂房,寺院遗址逐渐被蚕食瓜分,原本藏在大报恩寺的宝物也慢慢流失。而数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一带,就只剩一些当年的遗物了。
1958年,南京出土了很多五彩琉璃构件。因为发现将其砸碎和泥后,做出来的砖头耐高温,非常符合建造大炼钢铁的“小高炉”的需要,于是大量构件都被送进了粉碎机。当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时,满山遍野,到处都是琉璃构件和残片。一年之后,他们清理出3座残窑,开挖了3条探沟。在3号探沟,考古人员先后两次发现了一批五彩琉璃构件,和普通的琉璃瓦不同的是,它们不但多为宝塔部件,而且龙纹、佛教图样兼而有之。有的上面还编号并注明层数。
“发掘出的部分构件,后来被复原成一件琉璃拱门,现存于南博。”数十年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参与了琉璃拱门的复原,“那是明永乐年间的作品。拱门的位置应该在一座琉璃塔三层或四层,加上其他史料的对照,我们认定这些就是大报恩寺塔的五彩琉璃构件。”
谜底并未就此解开,汪永平介绍说,据明末张岱《陶庵梦忆》、清代张尚瑷《石里杂识》所载,当年建造大报恩寺塔时,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塔身构件,以供日后维修时更换。其中一套用于建塔,另两套则编上字号埋入地下,若塔上损坏一块,只要将字号报告工部,就可将备件取出,对号补砌,天衣无缝。可是史料记载中的那两套构件,究竟埋藏于何处?由于年代久远,确切地点如今仍是个谜。不过,光一个复原的拱门,已经让汪永平等专家赞叹不已,那九级五色琉璃塔该是如何夺目,而整个金陵大报恩寺又该如何的奢华?
南京的毗卢寺有一座38米高的万佛楼,楼顶供奉的是镇寺之宝,其中的一件就来自大报恩寺。最西面摆放着一个“金铁大磬”,磬前靠着一个小铜匾,上面写着:明永乐年间,由金铁合制而成……原供于报恩寺琉璃塔内,太平天国时期大报恩寺毁于战火,大磬因而流失民间,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建造万佛楼,从民间幸得,供万佛楼。
据寺内僧人介绍,太平天国战争后,湘军将领曾国荃升任两江总督。因与南岳衡山海峰法师有约在先,所以将两江总督府(今总统府)临近的一个小庵扩建成毗卢寺。极有可能是当时新建成的毗卢寺中需要大型法器,曾国荃便派人去大报恩寺的废墟中收集了一些法器转给毗卢寺,这件大磬就是其中的一件。
此外,大报恩寺塔中另一样藏品更引起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争夺,那就是玄奘的顶骨。
玄奘于长安玉华寺圆寂后,原葬于白鹿原,因为唐末黄巢起义,墓地被毁,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直到988年,南京一位名叫可政的和尚,到紫阁寺修行,无意中发现了顶骨舍利、金钵以及一些衣物,于是将顶骨与石碑千里迢迢地背回南京,并把它供奉在天禧寺里,天禧寺也就是后来的大报恩寺。
1942年11月初,驻防在南京中华门外的侵华日军高森隆介部队,在大报恩寺三藏殿遗址上建造“稻禾神社”,挖地基时挖出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记载玄奘顶骨辗转来宁迁葬的经过。尽管日军严密封锁消息,但是各种传言仍然不胫而走,被多家媒体曝光。日军迫于,承认玄奘法师顶骨出土的事实。由日军高森部队交给汪精卫政府,由伪外交部长兼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褚民谊接收。移交的文物中包括玄奘顶骨、金佛像一座,纳骨小龛以及玉饰宝、古钱若干。
由于玄奘大师的名声显著,各地均想迎请供奉,致其灵骨一分再分。如今,玄奘舍利分别保存在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等9处。据九华山僧人介绍,相对而言,南京九华山的那份舍利,1943年封存后,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没有被动过,应该是最为完整的。
玄奘顶骨和金铁大磬都能成为一方寺庙的镇寺之宝,那金陵大报恩寺又该是什么样的规模?两者之外还有什么珍品没有被发现?
2008年,在修整大报恩寺遗址时,工人们突然发现了地下的寺院地宫。地宫中最引人关注的要算是一只铁函了,这只铁函不仅是体积大,包裹严密,而且在地宫中还发现了石碑,石碑上刻有“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一下把这个地宫提前了四百多年,成为宋代文物,令考古专家更为兴奋。而且,石碑上还记载:函内藏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
这只铁函在转移至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后,也于8月6日揭开了它的面纱。
当天下午4点发掘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此时,铁函已处于无水状态,丝织物包裹的塔形已完全呈现出来。随后,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从地库中传出,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轻轻提起铁函里丝织物的一角,可清楚地看见包裹中的一个塔状物的塔心部分,看上去还很新,在灯光下发出蓝光,非常神奇。“很显然,这是一座鎏金七宝塔,塔身有精美的装饰图纹,高度和体积还不能确定,要进行画图、测量、做平面、立面分析。”九重锦绣如同是佛祖穿的衣物,华国荣说,上千年的丝绸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出乎意料,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无论如何也要想法保存好。为防止宝塔暴露在空气中遭损坏,丝织物不能完全掀起,只能露出一角。
“七宝阿育王塔”的“七宝”是哪七宝呢?据专家介绍,大体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将之作成“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南朝高规格的佛塔舍利都是用锦缎包裹的,梁武帝在复建长干寺时,就是用“九重锦绣”包裹了地宫里的舍利和供奉物。唐朝润洲刺史李德裕从禅宗寺塔的地宫中得到一批舍利,也是用“九重锦绣”包裹放置金棺银椁里,此次铁函里的“微型宝塔”也同样被证实是用丝织物包裹的。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讨论后,之前发现的宝塔,被确认为石函碑文中记载的“七宝阿育王塔”。这座高1.1米、边长0.48米的银质鎏金塔,是世界上出土的迄今体积最大、等级最高的阿育王塔。该塔与浙江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形制相同,但高度是其3倍,宽度是其4倍。专家们将其称为“解开千年结,露出鎏金塔”。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鎏金塔的精美震撼,只见塔刹顶部靠近塔尖处有一个被称为智慧珠的圆形宝珠,宝珠下是莲瓣托座,塔尖下共有四重圆形的相轮,上面布满了精美而规则的缠枝莲瓣纹,边沿上是细密的连珠纹,相轮四周还有用链子挂着的小铃铛。其中第四层相轮略有损坏,脱落的轮片表明,相轮为中空。专家解释说,莲花是佛教的圣花,因此佛教法器上常见莲花纹,这些花纹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考古人员还在塔刹底部发现了一枚铜镜,铜镜用带子扣在塔刹上,只有1/3露在外面,似乎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经历千年时光,二者已经粘连在一起,考古人员没有对铜镜现场提取。
塔刹下便是塔身,塔身四个角上各有一根向上竖起的山花蕉叶,上面同样布满了细密的花纹。让人称奇的是,每根山花蕉叶内侧都有一尊浅浮雕的释迦牟尼佛坐像,头顶有髻,身披袈裟,袒露右肩,端坐在莲花座上。
由于这座七宝阿育王塔四边几乎顶到铁函壁,因此塔身和塔底的模样仍无从得知。不过它的体积仍然让考古人员非常振奋,一般的出土阿育王塔高度只有二三十厘米,而这座七宝阿育王塔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塔王。
随着七宝阿育王塔的确认,专家们基本断定,碑文中记载的“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和“诸圣舍利”,都应该藏在七宝阿育王塔的塔身里。不过,曾经主持浙江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黎毓馨表示,能否从塔身中取出这些圣物仍是一个未知数。根据史料和地宫碑文记载,雷峰塔阿育王塔内瘗藏的就是佛螺髻舍利,然而塔身是被焊死的。为了保护文物,雷峰塔阿育王塔塔身内藏在金棺银椁内的佛螺髻至今未取出。
而此次的七宝阿育王塔(1011年),和雷峰塔地宫中出土的阿育王塔(971年)无论年代还是形制都非常接近,它的塔身也很有可能是被焊死的。考古就是这样充满未知和悬念,只有当七宝阿育王塔从铁函中取出,人们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一睹佛骨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