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传:明朝与英国虎门冲突的始末
很多人都知道,中英之间第一次正式军事冲突发生在19世纪清英鸦片战争期间。 然而,早在17世纪上半叶,明朝时期的中国就与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军事冲突。 由于那次军事交流规模较小,影响不大,记录也不多,知道具体过程的人自然也较少。
然而,一些知情人士却利用大家对中英第一次军事交流知之甚少的事实,编造了明朝击败英国入侵舰队、英国向明朝进行赔偿等不实谣言。
商人协会
大航海时代后,世界主要海岸逐渐被欧洲人探索
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在欧洲航海家的不懈努力下,到17世纪,欧洲世界地图上已勾勒出世界大部分轮廓。 曾经笼罩在面纱之下的中国,对于欧洲人来说不再那么神秘。 欧洲人知道,可以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起航,沿着西非海岸线向南航行到好望角,再向东航行到印度半岛和马六甲,再顺着东南季风向北到达中国。
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航海的先驱,他们垄断了整个16世纪中国与西欧的贸易。 其他想与中国建立直接贸易关系的西欧国家却无能为力,只能绝望。
17世纪初,荷兰人对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17世纪上半叶,情况发生了变化。 曾经称霸世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却陷入了大陆战争的泥潭,日渐衰落。 印度洋和太平洋终于向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外的国家开放。 首先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的是荷兰。 1604年,荷兰人来到广州。英国紧随其后。 1635年,一艘英国商船也抵达中国港口。 然而,英国商船却非常不幸。 明朝官员勒索了不少钱财,运回来的货物并不多。
为了继续发展与中国的贸易,一些英国商人联合成立了古尔廷协会。 这个商人财团想方设法游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给予他们对华贸易特权。 查理一世欣然答应,专程到古尔廷协会投资1万英镑入股。 到了1636年,古尔廷联邦组织了一支由六艘商船组成的舰队,在曾在霍尔木兹海峡与葡萄牙人作战的威德尔船长的带领下正式启航前往中国。
查理一世是唯一被处决的英国国王
敷衍和欺骗
近代早期的澳门
1637年6月27日,英国舰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抵达中国澳门。 它的航程横跨半个地球,总里程超过17000海里。 当时,中国澳门是葡萄牙的租界,威德尔船长耐心地等待葡萄牙船队装卸完货物,然后继续前往广州。
8月6日,英国舰队驶入虎门航道,并在潭西停泊。 直到英国商船停泊在娘娘鞋岛时,广州的明朝官员才意识到家门口有新的外国人。 不久,明朝官员登上英国船只了解情况。 威德尔船长照他说的做了。
8月4日,一支由40艘帆船组成的明朝海军驶向英国舰队。 明朝海军要求韦德尔船长在未得到广州最高当局许可之前不要再接近广州。 威德尔给出了和解性的答复,同意等待,但要求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1622年,怀尔德船长帮助波斯帝国在霍尔木兹岛上与葡萄牙人作战。
8日,威德尔抵达亚娘鞋附近。 威德尔看到,丫娘鞋堡的守军和明朝海军正在敲锣打鼓,备战。 他派人举着白旗上岸去买食物,但没有人理会。 明朝官员再次登船通知威德尔船长,要求他再等六天。 威德尔答应了。
威德尔忍受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是等待明朝官员允许贸易的许可,而是等待炮击。
8月12日,英国舰队派去测量水位的一艘驳船遭到亚娘鞋堡的炮击。 驻守炮台的明军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对驳船进行了三轮炮击,但驳船却毫发无伤。 此时双方还处于谈判阶段,明军炮击驳船无异于恶意挑衅。 威德尔船长立即命令所有英国船只升起国王旗帜,并宣布商船进入战争状态。 四艘悬挂狮旗的英国商船迅速驶向丫娘鞋堡。
随着炮声隆隆。 丫娘鞋堡的明军首先开火,但雷大雨小,并没有对英国商船造成任何损伤。 四艘英国舰艇轰炸了要塞,密集的炮弹将防御工事变成了马蜂窝。 不到半个小时,驻守炮台的明军就放弃阵地,向内陆逃窜。 这一幕令人震惊。 一般情况下,岸炮比舰炮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岸炮不仅口径较大,而且有坚固的工事保护。
见惯了欧洲战场宏大场面的英国人并不惧怕明朝炮台的火力。
当英军登陆,进入荒废的丫娘鞋堡时,才恍然大悟,堡内的44门大炮不过是发射1磅炮弹的小炮。 英国人饶有兴趣地把船上缴获的30门明军火炮当作战利品,并于当天和第二天俘获了两艘中国帆船。
即使是明军在先进行恶意挑衅,威德尔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 他还委托当地渔民向广州的明朝官员寄去一封中文信件。 信中除了表达对冲突的遗憾外,还重申了英国与明朝良好贸易的愿望。
明朝的法式小炮根本打不中欧洲式的远洋帆船。
受够了
欧洲绘画中的明朝形象
此时,距离明朝灭亡仅有7年,但明朝官员的舌头和笔尖仍然充满了力量。 尽管炮台和船只被英国商船占领和俘获,但明朝官员仍然在给威德尔的信中写道:如果你敢毁坏一草一木,我将命令士兵消灭你,让你的风帆失效。 如果你留下来,你会后悔,你的罪孽将不可饶恕。
在这严厉警告的背后,是明朝软弱无助的妥协。 明朝官员表示,只要威德尔愿意归还大炮和帆船,他们就同意与英国舰队进行贸易。
威德尔立即归还了他的战利品。 8月24日,三名英国商人携带2.2万西班牙银元和两箱日本白银前往广州进行贸易。 英国商人会用他们携带的钱购买糖、丝绸、茶叶、瓷器、金器和其他中国商品。 为了采购更多的货物,威德尔派人给广州的英国商人送去12000枚西班牙银元。
明末清初的广州城
停泊在老虎岛的威德尔对于终于能够完成交易并安全回国感到很满意。 但威德尔万万没想到,被打了一次耳光之后,明朝官员又打了他一耳光。
9月10日凌晨两点,潮水开始退去。 此时,老虎岛周围一片漆黑,一片寂静,只有英国船只上亮着几盏灯。 明军趁机发起奇袭,三艘满载石油和易燃物的火船向毫无防备的英国舰队驶去。 幸亏英国人发现得早,及时切断了电缆,开到了外面,才避免了一切。 中国舰艇还向英国舰队发射火箭弹和火球攻击,但依然没有伤到英国人一根毫毛。 明军主动攻击老虎岛上的英国舰队,说明此时正在广州购物的英国商人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明清时期中外贸易的硬通货——西班牙银元
意志坚定的威德尔上尉立即发起反击,以解救城内的人质。 英国人登陆并炸毁了堡垒,掠夺了一个小镇并偷走了30头猪,并烧毁了一艘大帆船。 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明朝海军闻讯而逃。
火船一直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水攻战术
威德尔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太巧妙了,以至于明朝官员不敢因为英国舰队的强大力量而向广州的英国商人找麻烦。 英国商人的交易进行得很顺利,就连英国商人送给他们的礼金也一并归还给他们。 明朝官员见无法强夺,便转而想出贸易特权费的办法,希望英国人支付一笔2800两的钱。 英国商人坚决拒绝了被打脸的明朝官员的敲诈勒索。
如果你赢了并支付赔偿,你开玩笑谁? 自古以来,只有失败者才需要向胜利者进行赔偿,所以英国对明朝的赔偿根本就是别有用心的人制造的谣言。
12月29日,威德尔一行从中国起航,英国舰队满载而归。 英国商人抵制了明朝官员的贪婪,保全了他们宝贵的财产。 临行前,英国商人与明朝总兵正式签订了贸易条约:为了自由、广泛的贸易和居住,英国人每年向皇帝缴纳白银2万两、铁炮4门、火枪50支。
根据这个条约,英国人获得了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权利和在中国居住的权利,甚至可以像葡萄牙的澳门一样在中国建立常设商业机构。 这意味着中国的大门正式被英国人打开了。 从目的来看,英国人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不幸的是,条约签订后没几年,明朝就灭亡了。 与此同时,英国爆发内战。 在此之前,英国人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在中国设立商业办事处。
崇祯的去世也让英国的商业计划陷入了停顿。
落后的明朝海军
明朝海军的大部分战舰都严重落后于那个时代。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1637年明英冲突的真相:6艘英国商船在广东沿海横行,明朝官员束手无策。 如果不是明朝官员的反复无常的挑衅,这场冲突就不会发生。
比1637年明英冲突的真相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何少数外国商船能够炸毁中国东南沿海的炮台,驱散明朝海军,并上岸抢劫做事他们想要什么?
原因是明朝海军在武装直升机舰炮方面落后西方一个多世纪。
自15世纪火炮兴起以来,炮艇变得越来越重要,海战战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到了17世纪初,欧洲海战的主要方式已经演变为用重炮对敌舰进行远程轰击。 然而明朝的海军还停留在近战以并排作战为主的中世纪阶段。
两者的区别体现在武装直升机上安装的火炮上。 为了在炮艇上安置更多的火炮,欧洲人采用了侧弦装炮和重炮。 明朝的海军炮艇保留了中世纪的习俗。 他们最大的战舰在船头配备了几门重炮,可以远距离摧毁船只。 船上其余的火炮都是轻型火炮,只能用来杀伤人员。 1637年明朝广东水师的火力还不如16世纪第乌海战中葡萄牙舰队的火力,甚至远不如17世纪英国商船的火力。
明朝海军一号、二号舰上只有几门重达千公斤(约1300斤)的无敌神炮,可以远距离对敌舰造成伤害。 明朝海军其他舰艇所携带的火炮均为轻炮。 每一艘英国商船、每一门火炮在火力上都完全压制了明朝海军。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朝炮台在半小时内就陷落,明朝海军见敌而逃。
事实上,在这场武装冲突中,英国人来中国并不是为了侵略,明朝也没有赢得战争。 至于英国对明朝的赔偿,那就更虚了。 如果这是真的,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