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兴城:“明代关外最后一座孤城”

学者们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墙十分必要。

据说,为了使城墙坚固,有较强的支撑力,防止内部夯土松动,城墙内壁在建造之初就用不规则的城石砌成,然后再进行墙面修整。凿平,故称“粗石墙”。 因石料大多就地取材,远看颜色如虎皮,故又称“虎皮石墙”。

明朝战斗_明朝军事与战争_明朝军事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秘书长张凯绘制了关宁晋防线新图。 葫芦岛市历史学会会长张志平介绍了弘一炮。

绕兴城古城城墙走一圈,高3274米。 城墙上的“元”字旗随风飘扬,战马的蹄声仿佛在耳边回响……人们常说的宁远城,就在兴城古城内。 该地点当时称为宁远卫城。 宁远市位于山海关外200英里,辽西走廊中部。 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扼守着辽西走廊的咽喉。

采访当天,葫芦岛历史学会理事、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张志平向记者介绍了兴城古城的历史概况:经过重建,更名为宁远周城。 兴城古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并列为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人们常说的宁远城,就位于兴城古城所在地。 当时称宁远卫城。 宁远市位于山海关外200英里,辽西走廊中部。 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扼守着辽西走廊的咽喉。 第一个发现其军事价值的人是明朝将军袁崇焕。 从地形上看,宁远市背山面海。 它地处山海要冲,是边境要害。 城外有山海通道,北通沉阳,南通山海关。 第一山位于宁远城东,与库丛山相对。 两山之间只有一条百米宽的通道。 另外,宁远城外的海域还有觉华岛,可以作为驻军、储存粮草的基地。

宁远胜利

宁远城重建工程一完成,就迎来了决定关外城池归属的第一场战斗。1626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出兵辽西,声称兵力三十万。 袁崇焕估计敌军人数在十三万左右(袁崇焕当时负责宁前路,大致包括:锦州、宁远、嵩山、兴山、右屯以及大、小陵江一带)。

不管来多少人,时任辽东总督高迪直接下令放弃山海关外的土地,全军退回关口。 正在宁远筑城的袁崇焕说:“我在宁干路上,为官就死在这里,我不去。” 结果,在高一号令下,袁崇焕冲锋下的宁前路守军全部逃走,只剩下袁崇焕还在宁远城内。 宁远城本已是一座孤城,军民不足两万,独自面对努尔哈赤大军。

面对后金的强大攻势,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 但在他的带领下,全城军民决心与后金决一死战。 袁崇焕采纳了将领的建议,制定了“单守、死守、死守”的策略。 袁崇焕本人“抽血着书,励忠义,膜拜他,请将士战死”。 在他的感召下,全城军民锐意保卫,而袁崇焕则坐在城内的鼓楼上,指挥大局,督兵防守。

宁远城楼上,袁崇焕已经部署了红衣炮。 整个宁远城楼上,一共安置了11门红衣炮。 此外,袁崇焕还吸取了以往战斗的教训,对奸细严加防范。 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独宁远无奸贼夺门”。 袁崇焕紧张有序地守卫着宁远,而努尔哈赤的骑兵则马不停蹄地向宁远城冲来,战争一触即发。 满怀信心攻下宁远的努尔哈赤万万没想到,后金大军在严寒中连续多日攻城,直到城楼下堆满了后金士兵的尸体,却依然没能攻下宁远。攻破了袁崇焕负责镇守的小城。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在围攻过程中身受重伤,不得不放弃进攻。 袁崇焕因这次宁远大捷而名声大噪。 宁远之战是明朝自抚顺沦陷以来对后金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袁崇焕与宁远城永远联系在一起。

在与后金的军事对峙中,宁远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它的作用在早期并没有受到重视。 这是因为明朝军事家将广宁视为明代辽西的军事重心。 明朝后期,在后金侵略性的军事进攻下,明朝失去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堡垒。 广宁失守后,山海关成为明朝阻挡后金军队的重要关隘。 宁远市的战略地位也随之提升。 显现。 在孙承宗的重视下,袁崇焕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构筑从宁远到山海关的军事防线。

建筑瑰宝

为何历经580多年的风风雨雨,城墙依然屹立不倒? 记者专门采访了当地文史学者、中国现当代史学会副秘书长张凯新。 “城墙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兴城城墙是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城墙之一。 明清古城墙建筑是明代军事防御城池的标本。 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方形城墙。 受到联合国、欧盟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大批中外游客的青睐和关注。

明代是中国城墙结构高度成熟的时期。 城墙上的相关功能设施,如城楼、瓮城、敌楼、马面、角楼、敌楼、门楼等已定型,成为城墙的固定结构构件。 现在从城外看古城,城墙全部是青砖砌成的。 兴城古城墙的基座是用青条石砌成的,外面是大片青砖,里面是巨石,中间是夯土黄土。 城墙顶部外缘设有垛口,可供守城官兵自卫、瞭望、射箭。 沿内缘设有女儿墙,女儿墙低于垛口,起到加固城墙的作用。 供人行走的砖面称为“海元”。 “海苑”用青砖铺砌,中间凸,外表面低,有利于排水,减轻了城墙夯土的承重压力。

文化魅力

在中国保存完好的古城中,兴城古城颇具特色。 《中国明清时期军事防御城市样本》就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兴城古城区别于平遥古城、西安古城的晋商文化。 古都文化、荆州古城三国文化、临海古城抗倭文化等特色。 今后,在打造兴城古城的知名度方面,其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卫城功能也将凸显,显示出它是一座古代防御城市。 这座城市的军事防御和文化魅力。

兴城古城的旅游口号“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乱史”,是基于兴城古城在宁远古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古城历史内涵的精细概括和定位。明清战争史。 兴城古城的历史亮点在于明清战争,但古城景区在这方面的推广和推广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张开新正在写《努尔哈赤败袁崇焕》一书。 他希望以科普历史读物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著名军事经典《宁远之战》的来龙去脉,让更多人了解兴城古城承载的“宁远之战”。 伟大的战争”历史信息。 明清古城兴城出生长大的祖族,先后产生了以祖承勋、祖大寿为代表的百余位文官武将,留下了祖氏石坊、故居等历史遗迹。祖大寿的。 目前,这个家族的历史研究和宣传还比较有限,比如探讨祖氏的家族传统和文化、名人文化亮点、传说等,以更好地展示祖氏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兴城古城的其他名门望族。 此外,明末的宁远城还在宁远之战后扮演了“山海关外明朝最后一座城池”的角色。 这方面的推动力度还比较弱。 今后也将以“山海关外明朝最后一座孤城”的视角来看待。 开展人文内涵探索和旅游推广。

明朝军事历史_明朝战斗_明朝军事与战争/

航拍兴城古城

关宁津防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防线之一。

关宁津防线,又称关津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政权而修建的一道防线,自山海关经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至锦州。 关宁晋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骨干,锦州为先锋。 沿线建有多个炮台,作为联防据点。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防线之一。

兴城历史学家张开新对关宁晋防线的建设做了大量研究。 他介绍,修筑关宁晋防线的想法最早形成于明齐二年(1622年)九月。 时任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季辽都督孙承宗调整山海关指挥制度,命袁崇焕督军。 营房建成,主将李秉诚练枪,主将孙元化建堡。 天启三年(1623年),孙承宗没有采纳辽东总督严明泰提出的“以守关内为主”的意见,坚持守关外。 他在报告中说:“若辽左失,则豫关不守;觉华、宁远失,则不能守豫关”。 “我们无法防守辽的左侧。” 孙承宗的战略意图是,以山海关外的宁远为中心,恢复沿线原有的所有城池,驻扎兵力,筑起层层防御,将山海关至宁远200里的范围收为内城。 ,修筑关宁防线。 后来,在孙承宗的努力下,防线又延长了200里,从宁远经连山、塔山、嵩山、兴山、锦州,到达大凌河城。

在关宁晋防线的防御构想中,突出了宁远城的战略价值。 负责军事准备的袁崇焕坚决拥护孙承宗的意图。 他提出:“保护关内,就必须保护关外;保护关外,就必须保护宁远。” 袁崇焕克服各方意见,在孙承宗的支持下主持重建宁远。 该城“定制城高三尺二尺,雉高六尺,场地宽三尺,顶二尺四尺”,竣工于天启四年( 1624年)成为关外军事重镇。 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袁崇焕拟派将领占领锦州、嵩山、兴山、右屯及大、小陵河两城,修筑城墙并居住。 就这样,宁远成为了“内陆”,正式建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宁津防线。 三年多的时间,关宁津防线从设想变成了现实,明朝的关外防御得到加强。

明朝与后金战争期间,关宁津防线发生了六合之战、宁远之战、宁晋之战、大凌河之战等十余场激战。松津之战。 多次尝试突破关宁晋防线,均未成功。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部队进攻关宁津防线中心点宁远城。 但袁崇焕率全城军民誓死抵抗,只得兵败撤军。 次年五月,皇太极为父报仇,再次率军进攻关宁晋防线上的重镇锦州、宁远,但又兵败败退。 由于金军无法突破关宁津防线,皇太极只得于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绕道蒙古草原,长途进攻北京。 袁崇焕入狱身亡。 但由于祖大寿等将领加强了关宁津防线的防御,加上祖大寿亲自镇守锦州,关宁津防线仍然留在明军手中。 松津之战后,从山海关到宁远的关宁防线又被明军坚守了两年,直到明朝灭亡前夕,辽东总司令吴三桂撤出宁远。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

关宁津防线存在21年来,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关宁铁骑”就是在这条防线上诞生的。 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曹变矫等一大批军事将领都率兵在这条防线上抵御敌人。 关宁津防线周围也有广泛的农耕作业,“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孙承宗、袁崇焕等武将以及路过此地的文官也留下了许多诗文。 至今,原关宁晋防线的文物遗迹依然存在。 兴城古城、祖师石坊、千所古城、三台子烽火台等众多历史遗迹见证了这条坚固的军事防线的历史沧桑。

明朝军事历史_明朝战斗_明朝军事与战争/

兴城古城

解释

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镇

兴城是一个海滨小镇。 走在四方街上,依然能感受到这里蕴藏着一段动荡的历史。

当地历史学家张凯新自豪地说,这里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而这些来到兴城的人大多是冲着它的另一个名字——宁远古城而来的。 古城呈方形城池,城墙两侧各有一门,有箭楼,城墙四个角设有高堡。 城中心有钟鼓楼,东西南北四街贯穿其中,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古城。 虽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塔楼和城墙保存得比较完好。

宁远古城所有珍贵的历史文物都与袁崇焕有关。 古城的城楼上,还竖立着一面战旗,上面写着“元”字。 塔上装有11门红色大炮。 清朝皇帝努尔哈赤率领的军队在红炮的攻击下,吃尽苦头。 。

15年前,记者曾与家人一起来到兴城,再次探访时仍感觉十分亲切。 10月16日,记者一行路过兴城火车站时,第一眼看到了矗立在火车站广场上的石雕。 “这是谁?” 几名游客看着身披铠甲、腰挂宝剑、目光锐利的将军,心中一片迷茫,嘀咕着。 得知是英雄袁崇焕后,游客们露出敬畏的表情,开始仔细观看。 出租车司机每天穿梭于这座古老的海滨城市。 当记者问到兴城有什么好去处时,第一个回答是宁远古城。 他们虽然对袁崇焕了解不多,但可以对他简单评价一下:“袁崇焕是一位名将,以少胜多的宁远大捷,就是在这里打的。” (记者陈琳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