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及影响

迈畅明朝历史网

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1913年,法国东方学家Chavan首次提到它。 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繁盛于唐宋,变革于明清。 。 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航线,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主要起点是广州和泉州。 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上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圈。 唐代的“广州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名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明代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 南海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各国,经印度洋,进入红海,到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东海航线又称“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顺近海”的黄金关口,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南亚。 。 唐代,山东半岛及江浙沿海地区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繁荣。 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广州、泉州、宁波三大主港及其他支线港口组成。 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办先导城市。 申请工作。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原始航海活动始于新石器时代,特别是岭南地区,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漫长,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南海沿岸的岭南先民就已经利用平底船从事海上渔业生产。

5000至3000年前,东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就形成了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圈,其影响力通过水路延伸至沿海和海外岛屿。 根据对海船、出土陶器以及肩带石器、铜鼓、铜战斧分布区域的考证,先秦时期岭南先民曾穿梭于南海海域。甚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 影响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一条“顺海岸带水”直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 。

2.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岭南地区迅速发展。 当时,番禺地区已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较高的造船业。 先秦、南越时期岭南地区的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主要贸易口岸为番禺(今广州)、徐闻(今徐闻),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为证。

根据出土文物并结合古代文献考证,南越国已能制造25吨至30吨的木船,并与海外各国有相当多的交往。 南越主要出口产品有:漆器、丝织物、陶器、青铜器。 古代文献中将进口产品列为“珍珠、犀(牛)、龟甲、水果、布料等”。

1974年底,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并在宫署旧址下发现秦代造船遗址。 从出土文物来看,这里就是番禺的都城,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第一支军队的所在地。 造船厂遗址。 秦代造船遗址的发掘工作于1975年开始,出土了一条29米长的船台。 1997年,发现一座3600平方米的造船木材加工厂。

当时发现南越宫衙署就在工厂的正上方,为了保护宫衙署,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得出该工厂由三个长100多米、东西平行排列的木制造船平台和南侧的木材加工厂组成。 五十吨或六十吨的木船。

三、汉代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中后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 西汉时期,南方南越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开通。 汉武帝消灭南越王国后,依靠海上航线扩大海上贸易规模。 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路线是这样的:从徐闻(在今广东省徐闻县)、合浦(在今广西省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 、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直国和吉城布国(今斯里兰卡)。 这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可见文字记录。

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接触:东汉时期的船只已经使用了帆,中国商人经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经马六甲和苏门答腊岛将丝绸和瓷器运往印度,并购买香料和染料要运回来。 中国和印度商人随后将丝绸和瓷器经红海运至埃及开罗港口或经波斯湾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到达安条克,然后希腊和罗马商人将其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运至希腊和罗马经地中海。 两个帝国的大小城邦。

这标志着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从广西番禺、徐闻、合浦等港口向西航行,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 向东航行的海路在印度洋交汇、相连,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代随着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绸织物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出口产品。

4.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有丝绸生产,吴主宰江东。 汉末,三国正处于从陆地到海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继承和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 三国时期,由于孙武、曹魏、刘术争夺长江和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海军,船舶的设计制造取得长足进步,技术先进而且规模大。 三国背后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抗,这也促进了海洋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三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据文献考证,孙吴的造船业尤为发达。 当时,孙吴的造船业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孙武所建造的船舶以军舰为主,商船次之,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 。 这对于促进贸易运输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孙吴的丝织业已远远超过汉代的水平和规模。 他开创了官方丝织的先河,并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这也极大地促进和促进了中国丝绸业的发展。 具备了远航的主客观条件,从而形成了东海丝绸之路。

5、魏晋时期

魏晋以后,开辟了沿海航线。 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海南岛以东海域,经西沙群岛海域至南海各国,再经马六甲海峡,直达南海诸国。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 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出口产品。

6.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口城市。 从广州经南海、印度洋至波斯湾国家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隋唐之前,即六、七世纪,只是陆地丝绸之路的补充形式。 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而受阻。 相反,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唐代,随着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非洲大陆的航线相继开通和延伸。 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了陆地丝绸之路。 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渠道。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唐东南沿海就有通往东南亚、北印度洋国家、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国家的海路。光绪年间,古称“广州海路”。 ,这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名称。 当时通过这一渠道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

航线:从广州或泉州出发,途经海南岛、欢国(今越南)、门都国、古达国、龙衙门、落越国、三佛齐、和陵国、古罗国、格古罗国、圣灯国、婆罗国王国、狮子王国、南天柱王国、婆罗门王国、新都河王国、提罗鲁河王国、乌拉王国、大石王国、摩罗王国、三兰王国。 与此同时,唐代唐人开始移民海外。

七、宋代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显着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长途航行能力大大增强。 宋朝大部分时间与东南沿海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元丰世博条”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的开始。 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的鼓励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为了防止钱币外流,南宋政府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下令用丝绸、瓷器换取外国进口货物。 就这样,中国丝绸和瓷器对外传播的数量和范围日益扩大。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口城市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宋朝在经济上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 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展到亚洲、非洲、欧洲、美国。 对外贸易管理规则。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泉州的海外交通起源于南朝,发展于唐代。 唐宋之交,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宋代有广州、宁波、泉州三个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港口的地理便利对于海外客商来说非常重要。 北方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商人希望宋朝的主要港口尽可能靠近北方,而贸易量较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南海国家则希望港口尽可能靠近北方。尽可能向南。 两个方向的合力在当时位于南北海岸中点的泉州均衡。 正是这种辐射南北的地理优势,使得泉州在世博司(1087年)设立并正式开港后,迅速超越明州港(宁波)。 南宋末年赶上并超越广州,成为第一大港,但广州仍是中国第二大港。

宋元明初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工商业的发展。 宋高宗赵勾云:“城船的利润是最大的,如果处理得当,收入可达数百万,对百姓来说不是更好吗?”

宋元时期,支撑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由丝绸转变为瓷器。 宋代记载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平州客谈》载:“船深宽数十丈,商共储。民数尺,储货卧其上”。晚上,货物很多,陶器,大小合适,没有缝隙。” 也就是说,这艘船主要是由瓷器制成的,以至于填满了船舱的所有空间,人们晚上只能挤在货物上睡觉。

尽管宋代瓷器的出口量惊人,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结果,当中国瓷器运往国外时,其价值立即翻倍,其价格可与黄金相媲美。 为此,世界各地一些有兴趣的商人、传教士和瓷器工匠纷纷来到中国,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学习中国的制瓷技艺。 《欧洲陶瓷史》等相关史料也证明,西方及日本、韩国等国家陶瓷工业的发达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瓷器工业从模仿到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据《通考》记载:北宋神宗某年税收总收入为7070万元,其中农业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 。 这不仅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被宋元视为黄金生命线的海上丝绸之路。

8、元朝

宋元时期,支撑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由丝绸转变为瓷器。 沿线国家也开始将中国称为陶瓷。 从Seres(丝绸)更名为China(陶瓷),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陶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主导地位。 当时海上航行的船只大多是中国商船,而且大部分都是瓷器制品。

元十四年(1277年),元世祖首次准许重建泉州船政司,元朝维持不变。 又命索都、蒲寿庚“颁旨告诸藏民”,并任命蒲寿庚长子蒲世文为布政大臣宣抚使、左副都督元帅、福建路船吊船使。 后又命他为海外吐蕃宣抚使。 泉州海外运输贸易进入黄金时期。 海上贸易东达日本,西达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 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出口陶瓷、丝缎、茶叶、金银等,进口香料、胡椒、药材、金银、珍珠等。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由于连年对外战争失败,先后实施了四次海禁。 第一次“海禁”发生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初。 第一次海禁是从1292年到1294年。第二次海禁是从1303年到1308年。第三次海禁是从1311年到1314年。第四次海禁是从1320年到1322年。1322年泉州、清远(宁波)、广州起重部门恢复,从此不再禁海。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王大源从泉州港航行到埃及。 他写了《岛民简史》一书,记录了他访问过的数百个国家。

9.明朝

“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北路线在元明时期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一体化。 元明时期的中国,经济中心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 相对先进的航海技术,使南北之间的海上运输成为南国向北方运输粮食、丝绸、瓷器等的重要手段。 在对外贸易方面,明朝中期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时代。

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 欧洲人相继进行全球海上扩张活动,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创了全球海上贸易的新时代。 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和平贸易性质。 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这一时期,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已拓展到全世界:

(一)郑和七下西洋,西航:这是明朝政府组织的一次大型航海活动。 覆盖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 这对达伽马后来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当地航线。 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有着主导作用。

(2)东航的“广州—拉美航线”(1575年):从广州起航,经澳门,到达菲律宾马尼拉港。 穿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入太平洋,向东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就这样,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明代达到鼎盛。 郑和下西洋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禁海,泉州港衰落。 整个明代,泉州港的作用仅体现在郑和下西洋贡品时提供专业人员和船舶物资,以及维持与琉球的部分贡品。 在此期间,海禁迫使私人海外贸易陷入走私。 由于政府控制较弱,加上地方商人和武官为了牟利形成了一定的合力,民间贸易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0.清朝

清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在此期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唯一对外开放的主要贸易口岸。 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取得了比唐宋时期更大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流通贸易,一直延续并维持到鸦片战争。 前夕还不错。 而这也是清朝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进口商品中,鸦片逐渐占据首位,并从走私演变为合法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海上力量,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沿海港口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中国资源,垄断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 此后,海上丝绸之路陷入低迷,进入衰退期。 这种情况在整个民国时期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 东海航线主要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 宋代以前,东海航线主要进出宁波,南海航线主要进出广州。

1、南海航线

丝绸之路的西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上,都不是我们近代所说的西方或西欧。 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没有直接的商业往来。 罗马帝国和汉朝之间的所有交易都是通过阿拉伯和其他中间商进行的。 西欧人想要获得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必须通过阿拉伯和威尼斯的热那亚商人。

2. 东北亚航线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水之隔,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通过东海航线,不仅中国的货物源源不断地出口到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国的文化也大规模传播到这些国家,包括儒家思想、法律法规、汉字、服饰、建筑、茶叶等。饮酒习俗等

中华文化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各国,经印度洋,进入红海,到达东非和欧洲。 它成为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共同发展。 中国向世界出口的主要商品,从丝绸到瓷器、茶叶,形成了东方文明之风,持续吹向世界各地。

特别是宋元时期,我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大大提高,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使用,全面提高了商船远距离航行的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随之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与世界60多个国家有直接的“海上丝绸之路”业务往来。

“海潮声惊四方商贾”的繁华景象,通过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笔下,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睹上古时代的热潮。东方文明的发现。

2、文化影响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了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 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影响较大。

俄罗斯、法国、埃及等许多国家都提倡收藏中国瓷器或将其作为外交礼品。 他们还使用中国瓷器作为地位的象征或类似于黄金的货币。

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制瓷业得到了发展,从阿拉伯国家仿制中国风格的瓷坛,到结合中国瓷器造型的波斯陶器,再到泰国、越南、埃及、荷兰、法国、德国、俄罗斯、丹麦、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也掌握了制瓷技术,甚至通过中国制瓷技术与本国文化的结合创新了许多产品。

随着崇尚中国瓷器在这些国家的流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崇尚中国瓷器的理念也融入到了宗教文化中。

茶文化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从生活方式到思维观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9世纪,日本出现了“弘仁茶风”,贵族间出现了模仿中国茶味的风潮。

12世纪,日本僧侣前往中国,将茶叶带回日本种植。 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17世纪初,荷兰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欧洲输入茶叶,并开始推广饮茶之风。 18、19世纪,茶在英国开始从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喝茶成为英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历史影响

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交流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思想共识。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同东盟等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 历史上形成的海洋经济理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志,将再次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历史底蕴。 根据。

海上丝绸之路“友善、包容、互利、共生、坚韧”的文化内涵,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与世界各国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世界。

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富含军事意图和地缘政治意图的发展战略。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举措。 是中国与东盟开拓合作新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 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

这也是中国应对新形势下挑战、以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深远规划,不仅有利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贸、科技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创新、生态环境、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对于促进地区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将极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终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实现互利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