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拥有世界80%以上的白银,但政府却面临着无法应对的财政危机。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北京城时,崇祯皇帝下令全国各地的秦王。 等了二十一天,秦王大军却不见踪影。 崇祯伤心又愤怒。 皇帝登上御花园后的梅山,在一棵老槐树下自缢身亡。 崇祯临终前写下了遗言:“我即位十七年,叛军逼近京师,我虽是弱盗,但必上天。” 我一怒之下,引叛军攻打京师,但群臣都误会我了。 当我死的时候,我看到我的祖先面无表情地躺在地上。 我摘下王冠,用头发遮住脸,任由盗贼剖开我的身体,没有伤害任何一个百姓。”崇祯说起自己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心里很愧疚,但同时也没有伤害任何一个百姓。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残国大臣的痛恨和对人民的热爱。1、为什么各地军队不侍奉国王?明朝政府的国库有多空?1643年12月,担任工部营修司员外郎的年轻人赵世锦接管了界神库。
他后来在《甲神志》中记载:“新国库有黄金2300多,旧国库……只有一千多黄金……除了锦衣卫来加纳拿了600两白银之外。”校队长送来的,宝源局换了钱。” 三百两,用于储藏和办公,以保卫城池为用。”加起来,白银有四千二百多两。当时朝廷面临的形势十分惨淡。一位学者对此进行了贴切的描述: 1644年初,军饷拖欠达数百万两,而南方的赋税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实际上已经空了,军队没有足够的米,户部就买了杂物。粮食补钱。北京被围困时,驻军已经五个月没有发饷了,出使的部队没有炊具,每人领到100铜钱自己买饭吃,士气和纪律都如此憔悴。一位将军报告说:“你鞭打一名士兵,他就会站起来;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也躺了下来。
“王朝快要结束了,这并不奇怪;令人惊讶的是,直到那时才结束。2、隆庆解禁后,从1572年到1620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变成了白银大国”。西班牙人进入马尼拉几年后,白银开始从美洲安第斯山脉运往秘鲁海岸,然后经海路向北运至阿卡普尔科,在那里装上大型帆船,在每年冬末,1572年春天,三艘满载精美中国货物的中国帆船出现在菲律宾,让中国人没想到的是,西班牙人居然买下了船上的所有货物,作为回报,中国人还尽可能地运输每一块西班牙银元,从此,一船一船的美国白银开始从菲律宾流入中国,而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则成为欧洲富裕贵族的奢侈品,更加令他们着迷和迷恋。对中国的向往。
就这样,明朝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就是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整个 1680 年代,马尼拉大帆船每年往返太平洋运输约 3 吨白银。 到了1620年代,平均年运输量已增至20吨。 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有学者估计白银数量达到3亿两左右。 3、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国库为何如此空虚? 白银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明朝是一个高度家族化、中央集权的国家,皇室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了大部分流入帝国的白银。 王室洗钱的方式有无数种。 一是垄断食盐。 万历皇帝最宠爱的福亲王竞选太子失败,被迫外出封臣。 封建时期他乞讨大量盐,市场价格最高的是淮盐; 其次,结合军方的洗钱行为,朱家贵族一度垄断了前线大米的供应,供应的价格当然是正常价格的数倍。 次; 第三,铜币是私人铸造的。 明代铜币供应始终不足,老百姓被迫从宋代挖铜币。 大多数王子私下铸造铜币。 然后,通过铜币供应的收紧和放松,铜币与白银的比价出现波动。 从普通百姓手中吸收白银。
明朝皇室并不把白银当作货币,而是像珍珠、玉石一样收藏起来。 不然的话,正德皇帝也不会傻到用白银建造一座房子,花费了两千万两白银。 因此,大量的银子沉睡在皇宫和各王爷的行宫之中。 就拿万历皇帝来说吧。 他死后,内库中留下的私房钱财数量惊人。 他的儿子太常帝只在位二十九天,却从内库拨出四百万两白银用于边防,足足一百万两百两。 赐予数千块土地。 白银正式进入市场是在明代公务员工资改革多年之后,但数量并不多。 白银越少,相对于铜币的价格就越高,收集白银的贵族也就越多。 他们收集的越多,数量就越少。 在这个循环中,大部分从国际贸易进入明朝的白银都被吸收了。
4、中央每年财政总收入为3500万两白银,但中央户部每年的实际收入约为400万两白银。 朱元璋的财政制度设计是崇祯皇帝陷入困境的根源。 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百姓疾苦。 明朝初期,税率很低。 中央政府主要依靠土地税收入,土地收入仅占不到1/10。 明代中央政府的支出主要是军费、官俸和公共建设。 由于明朝有自己独特的军事戍守制度,明太祖自豪地宣称:“我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 驻军解决解决了大部分军费。 从行政上看,明初的官员数量很少。 1371年,地方官员仅有5488人。 1455年,首都有公务员1520人。 在公共建设方面,除了修筑长城、宫殿、维护大运河外,明政府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 这主要依靠“免费”劳动力,需要很少的资金。
为了便于税收征收,朱元璋编制了户籍黄册和土地鱼鳞册,相当于现在的户籍本和土地证。 统计结果:户籍户数超过1000万户,人口超过6000万,土地面积近860万公顷。 土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政府税收大幅增加,达到3.2亿石(注意是粮食,相当于2000万两白银)。 按照朱元璋的祖训,这笔钱是不能增加的。 还有来自税收的“服务”收入。 老百姓除了缴纳土地税外,还要参军,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服务”变成了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费用,基本涉及维持客栈、提供人为仆人、服兵役等。劳动力和技术免费供国家使用,政府只提供基本的粮食供应。 “劳动者”。 从皇帝到官员,经常会征用自由劳动力来做私人事情,而这种责任往往会落在穷人和孝顺的人身上。
“服兵役”是征兵的另一种形式,是不正规的、不可抗拒的。 按照黄仁宇的计算,相当于白银大约在千万两以上。 除了土地赋税、赋税和劳务外,还有一些工商业收入、盐专营收入、矿银收入、国际贸易收入等,这些收入总计约380万两。 据此计算,明朝每年的财政总收入约为3500万两白银。 那么,如此巨款,为何中央户部只收到400万两呢? 因为田税和劳力并没有以白银的形式体现,三千一千两白银只是粮食和劳力。 明朝时期,交通极其不发达,粮食运输十分困难,沿途损失也巨大。 出于现实考虑,大部分粮食并不是由中央集中再分配,而是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分配。 直到明代中后期,粮食和劳力才慢慢兑换成白银。
但分配原则没有太大变化,到达中央的资金仍然很少。 经过多次改革,张居正时期,税粮部分折算为税钱,实际到户部的约有300万两。 盐税、工商税等收入也是如此,到达户部的大约是40万到80万两。 税务部仓库所谓的年收入只占帝国总税收的12%。 即使是最杰出的改革家张居正(1572-1582),经过十年的努力,也只给户部太丑留下了600万多两白银,剩下的就留给了万历皇帝九年的使用。年。 。 这些家族资产全部被“万历三大征”消耗殆尽。 5、随着王室和其他特权阶层的壮大、土地兼并的加剧、军事制度的破坏,本已十分捉襟见肘的中央财政早已不堪重负。 1、明朝末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天下修朱砂”的现象。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时期宗族人口总数只有58人。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宗族总人口已超过15.7万人。 这个数字在崇祯时期显着增加。 朱元璋以粮食为单位,规定宗族的待遇。 太子俸禄每年一万石,郡王俸禄每年两千石,然后依次递减。 即使是最低的级别,奉国尉和象君每年也会得到200石。 明代时,一石约相当于今天的180公斤。 明代七品官员(一般是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年俸只有九十石。 万历初年,全国每年田赋总计约2300万石,仅提供给宗族的俸禄就达800万石以上。 据《皇明经世文编》记载,“两省的粮食,尚不足以供给宗族稻米的一半”。
这里的“两省”是指粮食主产省山西和河南。 这两个省的粮食产量实际上还不到宗族俸禄的一半。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从万历时期开始,宗室就严重拖累了明朝的财政。 2、土地兼并,大大减少了国家的应税土地和人口,中央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 明朝对待学者很好。 只要考上举人,就可以免征田赋。 因此,考上举人考试的士人就会占有土地,拥有土地。 自耕农常常将土地挂在举人名下,以避免纳税。 江南富贵的金士绅所占有的土地少则数百亩,多则数千乃至万亩。 河南士绅富家,常侵占万亩田地。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封建领主占有的土地。 万历年间,福王封他为河南诸侯。 明神宗一次性赐给他土地200万亩。 河南的土地不够,他就“齐征山东、湖广”。 场地”。
天启时,明熹宗皇帝下令分给桂王、惠王、睿王、遂平公主、宁国公主的土地从七十万到八十万亩到三百万亩不等。 结果州县没有土地可以分配,就命令各地百姓分田。 银租被称为“无地租”。明朝经过200多年这样的恶性循环,明朝的土地大部分属于不用纳税的特权阶层,而那些承担最多税款的人则属于特权阶层。国家的税收只占有一小部分土地,而自耕农,如此巨大的压力,导致自耕农甚至小地主逐渐破产,成为无家可归或佃农。收入越来越少,而特权阶层却越来越多,这些特权阶层就像水蛭一样,趴在明朝的身上肆意吸血,越来越胖,但是明朝却3、年度白银军饷制度打破了军营神话,成为中央财政支出的大头。
明朝建国初期,并没有军衔制度——年历尹。 孙承泽曾总结:“自洪雍以来,无年规。年规自正统时期以来。……洪、正时期的年规总数约为40万条,在嘉靖时,有两百七十万多,七倍了,今天三百八十万多了,十倍了。” 军事定居点的存在是基于对军事登记居民的残酷剥削。 当国家统治稳定后,军人居民开始逃亡。 。 明朝时期,逃亡士兵达到120万,约占当时军队的一半。 军户外逃,必然导致大量农田被废弃。 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说:“十之、五十、六之,农为名实”。 许多地方的官僚趁机吞并军用土地。 于是,军营的收入逐渐减少。
没有军户,国家就需要招募大量的军队,形成征兵制度,这就需要更多的军费开支。 明朝后期,军费常年占中央财政支出的70%以上,万历四十五年甚至达到92%。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长期维持这样的财政支出。 更何况,明初的财政设计并没有考虑到这笔军费。 6、1630年代,国际贸易危机导致流入中国的白银急剧减少,加剧了崇祯王朝的财政危机。 1634年至1636年间,西班牙当局决定减少从新大陆流入马尼拉的白银数量,从而减少了闽商的白银收入。 1639年夏,日本德川幕府不允许澳门商人到长崎进行贸易。 由此,近一个世纪的有利可图的贸易突然结束,这种贸易将大量白银从日本运往中国。
葡萄牙人被赶出日本几个月后,中国和西班牙在菲律宾的贸易大幅减少。 在马尼拉,西班牙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发展为暴力冲突,造成两万多名华人死亡。 接下来的几年里,只有少量的美国白银流入中国。 就在1639年夏天危机更加严重时,崇祯皇帝同意再次增加赋税。 这次的税收无论提高多少,很多人都已经找不到足够的白银来缴纳旧税了,更不用说交心税了,而政府为了满足军事需要,必须提取更多的白银。来自私营部门。 1640年代初,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东南地区白银价格飙升,许多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至难以想象的水平。 这导致货币收藏量增加,大量白银从流通中消失,人们却将其保留下来。 站起来,为更糟糕的日子做好准备。
最终,所有的负担都转嫁给了老百姓。 结果朝廷每征一两税,就逼迫十个农民造反,就要花费数百两银钱镇压。 就这样,明朝的财政跳入了恶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在经济衰退、自然灾害频繁的时期雪上加霜。 这引发了更多的内乱和反抗,明朝加速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