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初历史,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说出很多著名的事件。 比如洪武时期的几次北伐、著名的洪武四案、朱元璋屠杀英雄等。
在这段历史中,朱元璋本人无疑是历史的主角。 大部分主要历史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但实际上,在这段历史中,除了朱元璋的历史主线之外,其实还有一条完整的隐线。 这条隐线就是明初的经济斗争。
明初的经济斗争并不亚于政治军事斗争。 而如果深入挖掘,我们不难发现,明初许多重大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都是经济问题。
这个故事可以从明朝刚建立的时候说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位,明朝正式建立。 明朝建立的同时,朱元璋开始正式发动以徐达为统帅的北伐战争。
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 尤其是徐达北上之后,沿途的战斗被后人广为流传,甚至被编成各种小说、评书。
但事实上,徐达北上时,朱元璋除了担心前线作战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问题是:工资怎么发?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大多数人在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并没有太关注。 因为明朝的统治者并不是特别擅长经济。 但这个问题始终存在。
以前朱元璋起兵的时候,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突出。 这就好比明朝是一家公司,还没有进入创业阶段。 在创业阶段,只要老朱承诺把各种股份分给下面的人,大家就会很有动力。 至于下面的低级士兵,只要有饭吃,他们还是会努力战斗的。
但到了朱元璋即位后,情况就不同了。
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国家的正式立国就像今天一个企业过了创业阶段,正式上市一样。 这时候,如果老朱又给下属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一分钱工资也不发,那下面谁来替你争取呢?
但问题在于,对于出身下层的朱元璋来说,经济领域一直是他的盲点。 战斗和管理可以通过天赋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完成。 这些事情老朱都能搞定。 但经济学不同。 这又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知识体系,绝对不是朱元璋一巴掌就能解决的。
除了工资之外,随着明朝的建立,其他的经济问题也摆在了老朱的面前。 例如,国家如何征税? 如何建立金融体系? 以朱元璋的经济学知识来看,他显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接下来,老朱开始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想要让士兵努力打仗,就必须给他们一定的军饷,或者让他们觉得这是有益的。 而要给军饷就必须收税,政府必须有收入。 而想要收税,就必须建立完整的财务体系,否则就无法收税……
既然如此,我不收钱,直接向老百姓收集各种物资和粮食不就够了吗? 反正军人拿军饷买东西。 然后我就把东西收集起来,然后发给下面的人。 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而且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就这样,接下来明朝历史上有趣的一幕出现了:按照这种制度,明朝官员直接向农民、地主征收粮食和各种丝绸、茶叶等物资作为赋税。 然后,直接给北伐的士兵们送粮了!
据史料记载,明初士兵平均每人每月拥有1.5石左右的粮食。 换算成今天的单位,每人大约需要 120 公斤大米。
这是当时一名明军士兵的全部收入。
但考虑到当时的情况,这个办法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因为元朝之前的经济制度实在是太糟糕了,明朝就算想继承也继承不了。 而像经济制度这样的东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和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用实物作为军饷确实是非常方便的,也能最大程度地解决问题。 因为在乱世,粮食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至于像黄金、白银这样的货币,波动就比较大。
然后,因为明军的军饷问题解决了,士兵们也很满意。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明朝很快完成了北伐,并逐渐控制了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但后来到了明朝,才逐渐稳定下来。 中原原本的内战逐渐消失。 虽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明朝不断地多次对外扩张。 但这些战争大多发生在边境。 中原腹地的人们已经渐渐不再感受到战争的影响了。
那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这个问题叫做:如何征税。
现在很多人可能对税收的概念不是很清楚。 因为绝大多数人在领取工资之前可能已经向税务系统报税了。 在发工资之前,税款就已经缴纳了。
但在明朝,收税太麻烦了。
明朝最大的税收来源就是农业税!
其实,不仅是明朝,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农业税。 毕竟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 相比之下,盐税、茶税、商税等税种虽多,但与农业税整体相比,规模很小。
于是,对于明朝最高官员来说,如何提高农业税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下面的地主来说,如何隐瞒自己的土地数量和收入、逃税就成了赚钱的关键。 如果他们能少缴税或不缴税,那么这些地主自然就能赚更多的钱。
这种现象极其明显,尤其是在当时的江浙地区。 江浙地区许多地主为了少交税,直接把土地和财产交给其他仆人、亲戚或邻居。
朱元璋自然无法忍受。 因此,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朱元璋立即开始清点全国的土地数量并进行登记。 因为当时测量和登记都必须手工完成。 负责记录的文件上绘制的土地分布图看起来特别像鱼身上的鳞片。 所以后来大家就把这种专辑称为鱼鳞专辑。
鱼鳞册的广泛出现,实际上是明初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因为这标志着明政府逐渐加强地方控制的开始。
然而,在土地统计过程中,朱元璋很快就发现,中下层官员的制度并不是特别好用。 尤其是许多之前投降的元朝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常常与当地地主勾结,隐瞒或少报土地数量。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自然更加愤怒。 那么接下来,朱元璋开始大规模铲除腐败,屠杀中下层官员。 尤其是到了朱元璋中期,京城不少官员直接联合地方官员隐瞒纳税申报。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直接杀掉了全国数万名相关官员。 这就是历史上的郭焕案。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为了权力和金钱。
就这样,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铁腕作风,终于整理了国家的土地,终于征收了国家的农业税。 税收问题初步解决后,不少文官开始建议朱元璋仿照前朝建立一套完整的货币制度。
就这样,公元1374年,即明朝建立七年后,朱元璋开始大量发行“明朝同兴宝宝”,即发行纸币。
纸币的出现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但结果是,明初的货币发行并不成功。 此后短短十几年,明朝政府主导的宝巢经济体系迅速崩溃。 通货膨胀速度极快,到了朱元璋统治末期,所谓的明朝宝钞已经无人使用了。
这主要是因为老朱根本不懂经济学。 当他发行货币时,他并没有将其锚定于任何金属货币或其他实物。 在古代,单纯依靠所谓的国家信用来发行纸币显然是行不通的。
明初纸币发行的失败,对整个明朝的历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货币发行失败,明朝不得不再次使用金属货币。 但后来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大航海时代逐渐开始,外来殖民者开始从美洲开采大量的白银。 这些白银大量涌入明朝,很快导致价格飞涨。
简单来说,当时的外国人用从地里挖出来的石头来换取明朝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 这块石头虽然叫银子,但其本质是不能吃,不能用。
所以后来明朝只好禁止贸易。 后世所谓的闭关锁国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事实上,如果朱元璋当时懂经济学的话,他就成功地发行了货币,并开始制定关税。 这些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以上其实只是农业与货币宏观体系之间的斗争。 在这些斗争进行的同时,老朱也将目光转向了盐业、漕运、手工业等传统领域。
虽然这些领域创造的财富远远不及农耕。 但这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笔巨额收入。
因此,朱元璋在整顿国家土地的同时,还下令整顿国家的盐业。 后来朱元璋发现明朝时期向北运粮非常困难。 于是他设计了一套开中法和衍印制度。 简单来说,南方商人如果将粮食运往北方边境,可以根据粮食数量向政府换取一定的凭证。
带着这些凭证回到南方后,就可以在那里获得相应数量的盐销售资格。
依靠这一制度,朱元璋解决了粮食北运问题,同时增加了国民收入。 后来整个明朝都开始按照这个制度运作。
然而,这一制度运行后,朱元璋很快发现,地方政府向中央递交物资时,往往为了方便,先加盖公章,到京城后再填写相应的报告。 数字。 因为按照明朝的税制,地方政府上缴的数量必须与物资总量完全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官员们显然很容易中饱私囊。
那么接下来,围绕着这件事,朱元璋又开始了大肆杀戮。 这就是历史上的空封案。
另外,为了解决北方人口不足和北方军队驻守的问题。 朱元璋还大量移民北方,在边境建立了大量农场。 这些方法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比如军营,本来是为了让军队吃饭方便,后来却成了高层将领压榨下面士兵的手段。
这个结果或许是当时的朱元璋没有预料到的。
总之,在整个朱元璋统治时期,老朱一直在努力推行各种优惠的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经过老朱的铁腕实施,确实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留下的旧经济体制。 整个国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但同时,因为朱元璋在经济领域确实处于不高的水平。 所以这个系统后来就出现了很多漏洞。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明朝后来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明朝的很多重大问题都源于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