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南北差异,即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文化、饮食以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外貌、性格、气质等方面完全不同。 但只要生活在广西的人,也会发现广西也有典型的南北差异。
桂南北差异
广西位于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 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导致广西北回归线南北两侧气温、气候、语言、饮食等差异较大。
一般来说,广西南北的分界线通常是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以北是广西的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以南是北半球的热带地区。
根据广西文化特点,桂北一般指桂林、贺州周边县,以及柳州北部及周边县。 桂南指现在的南宁、崇左、北海、钦州、防城港及周边县。
在广西,由于桂北和桂南有温带和热带气候差异,他们的文化也完全不同。 比如桂北文化就比较接近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还有中原文化。 因此,桂北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如柳州的柳侯祠、嘉禾书院,桂林的靖江宫、灵渠等。在饮食方面,桂北地区的饮食风格也更接近湘楚文化。 他们都喜欢吃辣椒,辣椒的味道很重。 桂林三宝之一是辣椒酱。 柳州螺蛳粉以辣闻名。 泉州的红油米线、醋血鸭也讲究辣味。
但桂南地区属热带气候,主要得益于岭南文化、珠江文化、洛越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融合。 桂南的古迹很多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但清朝以前的却很少。 在饮食方面,桂南菜更注重海鲜和清淡,没有辣椒的味道。 菜品接近粤菜,讲究食材的精致和食材的原汁原味。
桂北地区主要流行西南官话。 由于桂北属于温带,气候与湖南、贵州相似。 有很多山区。 冬天炎热潮湿,夏天只有山区那么热。 紫外线不强。 帅哥美女自然不少。 人个子高,皮肤白,注重时尚。 而且贵北人的性格也比较像湖南、湖北人。 她们做事大胆、大大咧咧,就像红辣椒里的“湖南姑娘”一样。
桂南地区主要流行粤语,指北回归线以南湿润炎热的热带气候。 全年热量丰富,冬季温暖,夏季气温高,紫外线强。 人的皮肤容易晒黑,人自然就长得矮了。 受紫外线影响,桂南人往往眼睛大、鼻孔大、双眼皮。 桂南人的性格也与广东人相似。 他们性格比较低调,不太张扬,性格温和。
广西为何具有典型的南北差异? 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桂流西南官话的普及和明朝的军事戍守制度。
桂柳方言-军事方言
住在广西的人都知道,桂柳西南官话在汉族较多的广西北部和中部地区通用。 在桂西南丹、环江等县的壮语中,这里的汉族人被称为“布克斯滚”,即“士兵”。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西南官话也是广西壮语中的“军话”,说桂柳西南官话的人也是壮语中的“士兵”。 可见,桂流西南官话的流行与军事活动和士兵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军事活动和军人,桂流西南官话才在广西流行起来。 这也是广西文化南北差异的重要根源。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广西属于百越少数民族地区。 广西的主要居民是独立于中原王朝的罗越、西欧等少数民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或者说秦始皇灭百越后,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香州三郡,广西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版图。 当时秦始皇派兵在兴安地区修建了凌运河,连通了湘江、漓江水系,让来自中原地区的汉族移民沿着长江水系,通过长江到达漓江。过灵运河,再到达广西腹地。 就这样,汉族移民迁徙到广西,在广西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开始了开发广西的历史。
但由于古代广西瘴气盛行,山峦叠嶂的伊满山区,一直到唐宋时期都是流放囚犯的地方。 明清以前,迁徙到广西的汉人大多是为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而流亡的罪犯或难民。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动迁移的。 广西愿意移民的人很少,移民的数量也有限。
明朝对广西的管理
广西虽然地处祖国边陲地区,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 向南可到达与广东地区关系密切的越南。 向西可到达贵州、云南,可以说与湖广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广西的重要战略地位,明朝廷势必加强对南疆广西的统治。
当时,明朝在广西桂林设布政司,两广总督驻梧州。 可见,明朝统治的广西,主要是桂北、桂中和桂东。
对于桂西,甚至百色河池地区,都实行土司制度,即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群众。 中央法院承认土司对管辖权有管辖权,但土司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执行和执行中央政府的规定。 命令和政策还要求服兵役、徭役和向朝廷纳税。 通过“以洋制洋”、“以洋制本地”的统治政策,保持桂西土司与明政府的平衡关系,不仅使中央政府能够控制桂西,而且有利于桂西的发展。广西西部。
但桂东、桂北、桂中都是水陆交通便利的地区。 例如,桂北灵渠的开凿,成为秦代中原与岭南之间的重要交通通道。 而且,广西虽然山地较多,但盆地和平原大部分集中在桂东和桂中。 农业也比较发达,人口主要集中在桂北、桂东、桂中等地区。 历史上,移民也曾集中过。 分布于广西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
当时,为了维护明朝在广西的统治,维持广西与中原之间交通的畅通,维护汉族移民地区的安全稳定,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广西地区 广西统治基础较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设立了警卫站。
警卫和军事驻防系统
说起哨所,还得说说明朝的军事戍守制度。 驻军制度最早由曹操提出,并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大规模推行。 军屯是一种军农合一的国有土地制度。 在军队驻军体制下,军人是打仗时上战场的士兵,是闲暇时耕种土地的农民。 所有土地所有权均属于国家。 曹魏时期广泛实行军事戍守制度。 可以解决士兵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可以开垦荒地,将士兵的业余时间转化为农业劳动力,增加粮食产量。 可谓一石二鸟。 北魏继承了军事戍守制度,并发展为官军制度。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供给问题,在曹魏的军事戍制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戍边制度。 警卫所是士兵登记户籍的地方,即军籍。 明朝人一旦成为侍卫,就很难脱离军人身份和侍卫。
明朝朝廷规定,一旦成为驻军将领或士兵,就必须与妻子一起看守驻军、种田。 妻子与当兵的丈夫一起驻扎,不仅是为了稳定自己的决心,也是为了帮助边疆耕田、供应军需。 以一户为一户。 一卫统领万户,千户统领万户。 这样的哨所,前、后、中、左、右大约有五千户人家。 这些平时把士兵分散在各地,战时只命令将领带领士兵上阵。 就这样,驻军的官兵全部编成了家属单位。 平时他们在家务农,战时将军们上前线打仗。
明初,朱元璋也看到广西边境的军事防御力量十分薄弱。 主要在桂北、桂中、桂东等地设置哨所。 主要目的是维持朝廷控制下的广西汉族聚居地区的稳定,同时镇压少数民族。 动荡。
但戍边军事力量的存在,也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保护了广西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自然也吸引了很多汉族人自愿移民到广西,从事垦荒、经商、手工业等。 拥有大量具有特殊技能的汉族移民,一旦在广西立足,就能迅速发展。
明代重要的养生所
比如明代比较重要的哨所如下:
1 桂林州卫生院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西接柳州、清远,南接平乐、梧州,东、北与湖南接壤。 是明代广西行政长官的行政衙门,也是靖江王府所在地。
自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把桂林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桂林自古就是连接广西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其中桂北的月城岭、蒙竹岭是广西与中原之间的主要交通走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
由于桂林是明代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明代广西内防的核心,聚集了广西的主要军事力量。 明代桂林境内主要有桂林中卫、桂林右卫、泉州卫前湖站、灌阳卫前湖站、古田卫前湖站和广西卫驻守。 其中,桂林中卫、桂林右卫、广西卫所等都在桂林府城范围内。 可见明朝对桂林城的重视。
2 南宁市卫生院
明代,南宁是广西又一军事重镇,地处桂西、桂南军事防御、戍守的枢纽。 南宁南与安南、连州府相连,担负安南驻防和防御的外防任务。 西接左、右江地区,东连循州,北接思恩、柳州府。
明朝时期,南宁卫所是桂西南的主要军事防御力量,直接负责镇压桂西南土司。 由于南宁的重要军事地位,一些地方官员还提出了将广西划分为以桂林和南宁为中心的两个省区的想法。 但这并没有得到明政府的认可,自然也没有获得独立的政治中心地位。 ,只相当于柳州府和梧州府的位置。 由于南宁是桂西南地区的通报中心,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南宁作为广西省省会的重要原因。
3 交通型卫生诊所
交通型卫生中心位于交通要道上,其目的是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由于广西地理的限制,明代广西的养生所大多沿江河水道设置,自然也具有“交通”的功能。
由于广西河网密集,水源充沛,水运条件优越,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明代广西众多的养生所大多位于沿江或主要交通枢纽处。
例如湘江-漓江流域:广西卫、桂林中卫、桂林右卫、平乐所、泉州所、灌阳所
富川-合江流域:有富川学院、和县学院
榕江、龙江、太和江-柳江流域:清源卫、河池所、柳州卫、荣贤所、香洲所
红水河-钱江流域:南丹尾、钱江所、来宾所、五选所
右江-郁江流域:南宁卫、潭乡卫、凤仪卫、太平卫、婺源卫、相武卫、贵县卫
浔江流域:有浔州卫、梧屯站、藤县站、梧州站、容县站
钦江、南流江流域:连州卫、钦州所、灵山所、榆林所
余江至浔江水道是广西水运的轴线。 西接右江、红水河、钱江、柳江,北接漓江,南接南柳江,东起广西梧州至广东。 它叫西江。 因此,余江至浔江水道是连接广西和广东的水运大动脉,所有人员、物资运输都经过这里。 当时,为了保证水运的畅通,明朝沿河设置了许多哨所。
明代移居广西的军事移民
明代军户数量一直是保密信息。 进入广西的明朝军事移民的具体人数自然无从得知。 但据历史推算,明朝时期广西共有卫士10个,2.2万户。 如果按照每卫5600人、每卫1120人计算,明代广西卫所配属的士兵总数应近八万人,官兵全家迁往卫哨。 。 而且,这些官兵中有时还包括未成年儿童。 每个军户平均人口很少,一般只有三人左右。 这样,仅明朝通过设立哨所输入广西的移民人数就达24万人左右。
当然,这仍然是静态数据。 明朝中后期,由于朝廷镇压大岭峡起义等瑶族叛乱,向广西大规模增兵,加上军户家庭结构的变化,每户平均人口家庭也增加了。 明代中后期,移民人数应在35万左右。
明代这些军事移民的来源虽然很复杂,但主要来自湖广、广东、南直隶等地。 这些军事移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长期居住在广西,必然会对广西当地的人口构成和文化特征的变化产生影响。
桂林是湖广军事移民的主要聚居地。
例如,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地区,是明代以来湖广移民最集中的地区。 直接后果就是桂北地区的方言变迁。 据史料记载,明代湖广移民大量涌入桂北。 于是,西南官话基本上流行于以桂林为中心的各个城镇。 例如,桂林话没有前后鼻音之分,n、l混合,没有卷舌音,声调分类简单,是典型的西南官话。
据资料显示,西南官话在柳州、河池的分布还与明代湖广移民的分布有关。 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湖南军民移居广西的人数最多。 由于湖广军事移民在桂北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对广西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比如,这些湖广军移民开垦了广西大量荒地,促进了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也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构建了稳定有效的边境治理体系,促进了广西经济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湖广的军事移民也将中原的湘楚文化带到了桂北,使桂北地区不仅有西南官话的口音,而且对麻辣重口味有着浓厚的偏好——风味食品,这是浓郁的湘楚文化。 文化气息。 而且,这些湖广军事移民的文化传播,也拉近了中原与广西的发展距离。
桂东,广东军人移民较多
另外,魏朝带来的粤语军事移民迁徙到梧州桂东地区,也造成了粤语在桂东地区的流行。 梧州作为两广门户,毗邻广东,深受广东文化影响。 明朝末年,随着梧州军政地位的崛起和士兵、官员等大量消费人群的聚集,广东各地的商人也进入梧州和桂东南地区。 到了明朝末年,梧州的都城和所辖各县已聚集了大量的居民。 如此大规模的广东人口西迁,不仅带来了广东的粤语,也自然带来了广东的饮食文化和粤语文化的口音。
地方志还显示,明代南宁是广东军事移民最多的地方。 明初,南宁设有南宁卫,辖七千户。 警卫站官兵8000余人,南宁周边军事移民约4万人。 但明朝后期,由于频繁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军戍被大面积破坏,士兵开始大量外逃,戍制名存实亡。 维索军人世家的后裔逐渐被当地土著同化。
南宁,受粤语文化影响
例如,今天的南宁上林县大丰政,几乎没有以军事方言为母语的人。 这也是因为明代桂南越往南走,朝廷发挥的“军事”作用就越小。 尤其是明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影响桂西南,社会秩序已从军事控制转向行政管理。 这时,壮族对汉族有了别称,如“田阳布克”、“龙州布克”、“京”等。 西 gw nz hak,语素 bux、boh、gw nz 意思是“人” hak 意思是“官方”[1],翻译过来就是“官员的人”。
再往南的广西,中原文化的影响就更弱了。 比如“兵”不再用来指代汉人,“军人”的性质就更弱了。 例如,越南西北部的黑傣族称汉族为“汉”(Don 1989)。 这与广西龙州、靖西等靠近越南的县市的基本情况相互呼应。 由于桂南文化没有受到军事移民的影响,再加上清代广东移民的大量涌入,桂南文化也呈现出岭南文化的特点,即受到广东文化的影响。
柳州话的由来
例如,在贵中柳州至桂平的余江、潜江流域,明朝先后设立了柳州卫、循州卫、贵县、来宾、滨州、潜江、五屯千户驻地。 还有大量来自其他省份的军事移民。 最多约75,000。 该地区是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桂中部的枢纽。
由于明代广西社会、民族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矛盾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进一步激化,促使明代广西爆发了一系列少数民族起义。 这些起义在明朝期间接二连三地发生。 例如较大的起义有大灯峡起义、八寨起义、富江起义、古田起义、马坪起义等。 这也导致大批官兵被调往这里镇压起义。 平反后,官兵居住于此。 受控制的西南官话深受壮语或粤语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柳州话和桂林话都是西南官话的原因,只是桂林话更软一些,因为靠近湖广地区,而柳州话发音更硬一些。
桂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受土司管辖。 虽然军事移民也进入了明朝,但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多数,军事移民对改变当地文化影响甚微。
结论:
可见,明朝的军事移民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到了广西,带来了广西的发展,促进了广西社会的发展,也是南北文化差异的雏形。广西。